“来重庆旅游,就是为了这口火锅,这是我吃过最特别的美食!”德国游客迈克没被翻滚的红汤吓倒,却被脆爽的毛肚惊艳。迈克此行,赶上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第17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以下简称火锅节)。今年火锅节,像迈克这样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不在少数,迈克边吃边感叹:“太神奇了!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重庆。”
一张张“洋面孔”出现在火锅旁,让“重庆火锅 全球生香”的火锅节主题变得更为具象。有人为火锅不远万里而来,有人在海的另一边排队等待。“年均新增超3000家海外门店”,这是重庆火锅加速出海的注脚。即便如此,一些品牌在纽约、伦敦的门店仍是“一桌难求”,足见重庆火锅对于海外“好吃嘴”的吸引力。
从巴渝街头的市井风味,到风靡全球的美食名片,重庆火锅的价值早已超过食物本身。据统计,截至去年底,重庆全市火锅相关企业已达约1.89万家,当年火锅消费收入在全市餐饮收入中占比高达32.7%,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突破3000亿元。事实上,重庆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就包含了火锅食材产业。一盆火锅沸腾海外,不仅是让“迈克们”爱上重庆的美味契机,也是重庆特色优势产业“走出去”的鲜活样本。
重庆火锅出海,东风助力、目标远大。3月,《重庆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推动重庆火锅等“出渝”“出海”。有政策,更有平台:6月,重庆火锅出现在“新加坡·重庆周”现场的渝味360碗展区;本周五,第10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又将启幕……“到2035年,成功创建世界火锅之都”,去年初的一份相关文件,为重庆火锅惊艳海外味蕾勾勒了清晰的前行方向。
让重庆火锅全球生香,先将它送达海外餐桌。怎么送?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在渝交汇,为重庆火锅食材跨境运输提供了保障。交通之便来自硬件支撑,更得益于制度赋能。如,借平台化运作,重庆将本地标准转化为区域协同标准——通过标准互认,重庆德庄火锅底料生产线的产品出口通关时间可缩短40%。火锅,既是重庆通江达海向四方的受益者,更是这座城市不断提升开放能级的见证者。
让重庆火锅全球生香,产业协同也必不可少。目前,重庆火锅已形成从食材基地到原辅料贸易、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让重庆火锅香飘世界,需要有力的牵头引领和系统谋划。一方面,要持续推动相关条例出台,以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为重庆火锅出海“定规矩”,进一步打破各类主体间的资源壁垒。另一方面,要搭建高效的要素交易平台,整合食材供应、技术研发、海外渠道等,加快实现一站式供需对接。
重庆火锅,是渝派美食的精髓,是山城人文的载体,更是重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缩影。出海的路上,火锅、小面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笔记本电脑相伴同行,一起向世界推介重庆。正是麻辣鲜香的烟火气、赛博魔幻的科创感,共同织就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