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的另一种方式《少年读杜甫》:“诗圣”是怎样炼成的一生一事,万里归宗焦虑人生,用爱和解
第008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书生报国的另一种方式
《少年读杜甫》:“诗圣”是怎样炼成的
一生一事,万里归宗
焦虑人生,用爱和解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评大赛

焦虑人生,用爱和解
——读《焦虑的人》有感
虞致远

  今天的我们身处于一个飞速运转、瞬息万变的世界,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使我们不堪重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琐的日常事务令我们疲于应对……于是,焦虑成为常常困扰我们的情绪,甚至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症候。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创作的小说《焦虑的人》便讲述了一个关于焦虑的故事,从这个充满爱与温情的现代北欧童话中,我们能够收获治愈心灵的感动和缓解焦虑的良方。

  《焦虑的人》以一桩离奇的人质劫持案开篇:在新年来临前的一天早晨,一个为生活所迫的中年人持枪冲入银行,却被告知银行里没有现金,在慌乱中,他逃进了一幢公寓楼,闯入了顶层的一套大门敞开的公寓,将里面正在看房的房产经纪人和7位潜在买家挟持为人质。在警察和劫匪的交涉后,人质得到了释放,随后公寓里传来一声枪响,留下了一摊血迹,而银行劫匪却不知所终。小说的情节以多线交织的形式展开,最后,各条故事线交汇为一个暖心的结局:真相大白,没有人受到伤害,而每一个焦虑的人都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焦虑的人》如同一块美味的夹心巧克力,悬念迭生的探案情节是它酥脆的外壳,温暖治愈的故事内核是它绵柔的夹心,而不时出现的幽默语言和隽永金句则是点缀其间的坚果碎粒,读之令人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小说中,爱是作者巴克曼为每一个焦虑的人开出的药方。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而巴克曼依然能将其书写得别出心裁、感人至深。

  在生活中,我们很大一部分的焦虑来源于自我的内耗。我们常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担忧和自责,因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焦虑的人》提醒我们,在焦虑中不要忘了爱自己、善待自己,与自我和解方能拨开焦虑的阴云,重见生活的阳光。小说中的扎拉便是一个深受内耗与自责困扰的焦虑的人,她以刻薄、冷漠和毒舌掩盖着内心的焦虑与脆弱。10年前,作为银行高管的扎拉拒绝把钱借给一个破产的男人,后来男人跳桥自尽,并寄给她一封信。从此以后,扎拉一直把那封信装在随身的挎包里,它像一根扎进她心中的刺,使她长久地受到良心的谴责。在经历了人质劫持事件后,扎拉终于选择与自己和解,她鼓起勇气面对那封信,信中所写的却是“不是你的错”。与自我和解并不意味着逃避过错,而是不沉湎于过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积极地面向未来。在小说的最后,扎拉辞去工作,捐出财产,走出了过往的阴影,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即使知道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们今天也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各自的缺点,甚至有些古怪,但他们的内心都怀有爱与善意,对于因一时糊涂而做了傻事的银行劫匪,他们选择了宽恕,并帮助她重拾生活的希望。在拯救他人的过程中,他们也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在这个关于焦虑的人的故事中,闪耀着人性的温暖与善良,书中所展现的诚挚无私的爱打动、治愈着我们。它使我们懂得:焦虑的人生,需要我们以爱和解。

  (作者为浙江大学学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