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的另一种方式《少年读杜甫》:“诗圣”是怎样炼成的一生一事,万里归宗焦虑人生,用爱和解
第008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书生报国的另一种方式
《少年读杜甫》:“诗圣”是怎样炼成的
一生一事,万里归宗
焦虑人生,用爱和解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生报国的另一种方式
——读《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刘大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回望抗战胜利这一历史节点,和平民主的呼声曾激荡神州,而那段岁月里,文化战场的交锋同样惊心动魄。

  近日出版的吴真教授的《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一书,将目光投向抗战时期郑振铎等知识分子为抢救民族文献而进行的隐秘斗争;荣新江先生的《满世界寻找敦煌》中,亦提及郑振铎先生对敦煌文献的开拓性贡献。

  今日读它们,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基因、凝聚精神力量,谱写出更加绚烂的时代华章。

  ——编者

  在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见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浴血奋战的将士,还有那些扣人心弦的军事较量。然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真所著《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却为我们展现了抗战史上鲜为人知的文化抗战。何为书生的文化抗战?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讲述了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郑振铎这位文弱书生身处沦陷的上海,如何以一己之力抢救珍稀古籍。

  笔者以为,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化抗战研究的薄弱环节,更通过书籍流转的微观视角,重构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在乱世中的精神图谱。1937年上海沦陷之后,许多文化名人纷纷离开这座远东大都市,但郑振铎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守。在乱世求生与民族气节之间,他这个决定在时人看来或许令人费解。毕竟,在日寇“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系统性掠夺文化典籍的背景下,一位知名学者的生命安全始终处于被围猎的危险境地。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选择,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还原,让我们看到了郑振铎在那段艰难岁月中的真实处境。他既要躲避敌伪的追捕,又要面对生活的困顿,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他谈到承担文化的责任:“我们的民族文献,历千百劫而不灭失的,这一次也不会灭失。我要把这保全民族文献的一部分担子挑在自己的肩上,一息尚存,决不放下。”他坚持抢救濒临散失的珍稀古籍,并非抗战时期一般知识分子应该肩负的重担,而是践行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使命。可以说,这种坚守和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同样需要勇气与智慧。

  当然,这本书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对文化抗战的历史价值挖掘。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保护典籍文物不仅仅是保存文化遗产,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举措。郑振铎及同道们所从事的工作,实际上是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保存火种。书中详细记述了“文献保存同志会”的成立过程和运作方式。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由郑振铎等人发起组成的民间组织想方设法收集、保护珍稀古籍。他们从事文献抢救工作必须万分谨慎,不仅应对敌伪势力的恐怖搜查,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复杂局面。其实,这种文化抗战的复杂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为了撰写这部厚重的著作,作者倾注了十五载光阴,深入日本各大藏书机构,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披沙拣金,发掘出大量前所未见的资料。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为该书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也赋予其不可或缺的学术分量。作者对这些珍贵材料的精心整理,成功还原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中日知识分子围绕珍籍展开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双方所表现出的复杂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这种深层次剖析远比简单的是非判断更加发人深省。

  这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其视野的开阔性和立场的客观性。作者并非着墨于歌颂郑振铎等学人的高风亮节上,而是以同样严谨的态度,如实分析了日本学者在这段历史中的种种表现。这种多视角的讲述,跳出了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段历史更为复杂的肌理。作者虽然以郑振铎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展开,但其承载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普通传记的边界。透过郑振铎,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里,当国家存亡系于一线时,一群知识分子所展现的精神风骨。这些看似文弱的书生,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践行着“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古训。因此,郑振铎从事抢救文化典籍的历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困境。他们既要守护民族气节,坚守心中的文化理想,又要设法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有时候不得不向残酷的现实妥协。在这重重矛盾的碰撞中,他们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着实令人心生敬意。

  在讲故事的方式上,该书没有讲那些大而空的历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片段,让我们慢慢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紧张气氛。比如郑振铎在上海躲避敌伪搜捕的小心谨慎,跟各种人打交道时的巧妙应对,还有他对那些古籍视若珍宝的态度,通过这些细节让这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不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名字。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多面手”的郑振铎先生用个人行动告诉我们,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跟在战场上打仗保家卫国同样重要。如今时代变化迅速,我们更应该记住这些守护文化的人的故事。他们就像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把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都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责任。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继续前行,一边继承一边创新,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一代代传下去,变得愈发繁荣。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能引发一系列思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延续添砖加瓦?这或许就是它最想传达给我们的深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