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二十五日,孟春生上门给村民送感冒药。记者 周传勇 摄\视觉重庆 |
“小孟,我有点头晕、咳嗽、流鼻涕,麻烦给我送点药来。”9月25日,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丰都县暨龙镇白果村,76岁的村民彭治云便拨通了孟春生的电话。
白果村是暨龙镇最偏远的村,平均海拔超1200米,山路蜿蜒,交通不便,到镇上需要近一小时,到丰都县城需要两个多小时。
村里常住人口仅400人,其中超过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就医需求高。如果遇到突发疾病,来不及急救;平时有小毛病,出行成本高,老人们也负担不起。
孟春生是白果村的乡村医生,27年前,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成为全村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翻山越岭为村民找草药
故事还得从孟春生的父亲孟玉清讲起。
上世纪90年代,白果村的常住人口有1000多人。孟春生回忆,当时,父亲是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大家一有头疼脑热,都找他医治,但大家耕耘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收入很低,医药费是个大问题。
那时孟玉清的收入也很低,为了满足村民的用药需求,他只能上山找草药。“我们每个月都要花3天时间进山找药,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孟春生一直跟着父亲爬坡上坎,一边学习辨别各类草药的药性,一边学习使用方法。
父子俩的找药清单都是根据村民的日常需求来制定的,包括当归、党参、川芎、角根、续断、重楼等近70种草药,白果村村民每年所需的七成中药材都是孟玉清父子上山找来的。“剩下三成只能从市场上买。”孟春生说,生活条件差点的村民来看病,他们都不收钱,一年下来医药费基本能和买中药材的钱持平。
“几十年来,看些头疼脑热、跌打损伤都没出过村,也没花多少钱,他们父子帮我们解决了一件大事。”彭治云说,左邻右舍尤其是老人都很信赖他们。
扎根山村治病救人
多年来,村医一直是孟春生父子的副业。1998年,孟春生决定考证,专职当村医。“当时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内科、妇科、儿科的理论知识,中医基础学、药理学等。”孟春生说,经过系统学习,他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知识,并顺利考取了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证书。也是这一年,他从父亲那里接过了守护全村人健康的接力棒。
刚接手时,孟春生也害怕做得不好。很快,白果村村民谭仕珍就找上了门。谭仕珍患有糖尿病,还有许多并发症,每天都需要用药。70多岁高龄的她,腿脚不便,儿女也无法时刻陪在身边,孟春生成了她的依靠。“一有需要我就给孟春生打电话,他就会给我配药并送到家里。”谭仕珍说,这一送就是一二十年,目前她的病情控制得很好,“孟医生帮了很大的忙。”
村民的肯定让孟春生信心倍增,也是他坚持在大山行医的主要原因。但看见同村人外出务工小有成就,孟春生内心难免泛起涟漪。“我也想过出村打工,但村里找不出第二个村医,也没人愿意到山沟沟里来,再加上几十年来我和村里人相处融洽,我还是决定留下。”
后来,随着村民们就医需求的增加,孟春生还到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进修,进一步强化了内科、皮肤科、外科等的服务能力。“在孟医生的帮助下,目前村民看病问题在村内基本就可以解决,省时省心省力。”白果村综合服务专干刘维周说,孟春生还能提前发现问题,为村民健康打好“提前量”。
白天黑夜随叫随到
如今,白果村常住人口大多是老年人,一对一服务让孟春生的压力更大。孟春生说,每到换季就是他最忙的时候,每天至少有四五个人给他打电话求助,他只能挨家挨户上门服务。
2019年,为进一步提升白果村的医疗水平,暨龙镇在村委会专门建设了卫生室,配备了各类日常所需的药物、消毒设备、一个床位,并建立卫生室、药品等管理制度,由孟春生负责管理。“虽然有了固定的就医场所,大部分腿脚不便的老人还是需要上门服务。”孟春生说。
前不久,84岁的村民彭治山在屋后砍树时,被掉落的树枝砸中了头,血流不止。“见到他时,他头上还在流血,我本来建议他立即到医院检查一下,但他坚持不出村,就让我现场治疗。”孟春生说,他只能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帮他止住了血。为避免伤口感染,孟春生每天都会按时上门给彭治山检查、换药,并送去消炎药。“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随叫随到。”彭治山说。
“目前我一个人要服务400人,压力很大,但看着大家都健康,一切都值得。”孟春生说,接下来自己还要继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让老人们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