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秋月门,相信很多涪陵人都不会陌生。那里曾经有涪州八景之桂楼秋月。楼侧有桂,桂旁有楼,不问先有楼还是先有桂,桂楼相伴,便是佳境;中秋月朗,丹桂飘香,熏风习习,秋声阵阵,别有一番雅趣。登楼赏月,饮酒赋诗,情遣诗酒花,景醉天地人,恰是心旷神怡,其乐无穷。这就是往日的桂楼秋月。
历史上,桂楼秋月所在位置有前后两地。据《康熙重庆府涪州志》载:“桂楼秋月,学侧明伦堂后,有楼高百尺。今圮毁。”记述的是明代的桂楼,位置大约在原八一路灯光球场附近。又据《涪陵辞典》:“秋月门,在中山路西端。因明代此地的老桂树旁建有一桂楼,人们中秋时节到楼门赏月,景致特美,故名。”此记述表明:明代的桂楼,在明末清初战乱中已毁去;位于秋月门的桂楼,实则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州人选址重建在一棵老桂树旁的,仅两层,远没有明代“楼高百尺”的雄伟。
如今,秋月门地名尚存,而桂树楼阁早已不见踪影。回想那些逝去的时光,这里的夜晚,宁静而祥和,月光洒在石板路上,映照出岁月的痕迹。曾经,多少文人墨客在此驻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抒发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诗文可以存于纸质的历史文献之中,但葱茏的桂树,雅致的桂楼,早在晚清时期便已被扩展了的城市街区所摧毁,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秋月门所在的街道叫中山西路,从西门口到秋月门,这一条街道曾经是涪陵最热闹的商业街。在上世纪50—80年代,涪陵地区管辖十来个县,经常有一些会议在涪陵召开,当时最好的中山宾馆就坐落于此,还有秋月门旅社也在这里。
那时,这里还有家五一豆花馆,在涪陵非常出名,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我每次路过,都会停下来眼巴巴地瞅一瞅,鼻子不争气,就用眼睛和耳朵闻,从店堂里传出的砸吧声,咕噜声,激发我的味蕾躁动,没站几秒钟,清口水已吞累了喉结,赶紧离开,刚走出几步,香气便追随而来,一会儿就漫过大半条街。
那时候,在秋月门这地方,还有五一剧场,位于水井湾与无祀坛街之间,也就是1953年成立的涪陵川剧团。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涪陵五中读书时,还去那里看过《抓壮丁》《十五惯》等戏剧。剧场堂子很大,有楼座和堂座。五一剧场的街对面是五一粮店与杨柳巷等。可以说秋月门当时在涪陵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那时的秋月门拥有涪陵唯一的客车站。对于老一辈涪陵人来说,这里有他们青春的足迹,寄托过他们的梦想与希望。他们在这里送别友人,踏上远行的道路,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理想。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每一次从秋月门车站出发,都意味着旷日经久的离别。站台上的挥手,饱含着无尽的牵挂与不舍。
对于孩子们来说,秋月门车站则是通往远方和回家的地方。自从1982年,我走过秋月门车站到秦义园的涪陵五中上高中始,每次回家和返校,我都在这里坐车。车站门口那条小街是那么的熟悉,简陋的会同桥、窄窄的石子路,还有弥漫着香味的小饭馆,都给我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是秋月门车站最辉煌的时候。从1991年至2005年,涪陵汽车客运站、客运西站和客运中心相继建立,秋月门车站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生活。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个涪陵人都在秋月门车站“出发或抵达”过。时光的车轮不停地旋转,如今,这个走过半个世纪沧桑岁月的车站,已悄然隐匿于城市的深处,再也看不到曾经热闹的场面。
从秋月门车站往西的秦义园,有曾经的百年名校涪陵五中,前身为创建于1903年的涪州官立模范高等小学堂,后在1981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
1982年至1985年,我在这里读了三年高中,五中的校园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当时,秋月门向北有沿江路可以走到下河坝的无祀坛码头,向西是地区船舶厂,每当盛夏季节,我们都忘不了去造船厂与白鹤梁之间的浅水区游泳,让清凉的河水退去青春的火热,喝几口江水消解躁动的心扉,然后坐在沙滩上目送晚霞告别青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南门山、高笋塘那一片商圈的兴起,以及行署搬迁、新车站的修建等原因,涪陵的商业口岸开始转向三环至四环路方向,秋月门逐渐开始落寞下来。
在涪陵人的心中,秋月门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时光的坐标,见证了太多人的过往,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太多的历史变迁。当年的桂月楼是涪陵最富有诗意的地方,尤其是秋天的夜晚,人们聚集在那里,喝茶、聊天、赏月,多么惬意。如今,中秋月夜,人们是否还会想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