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念好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四字诀”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的三重维度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
第011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念好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四字诀”
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的三重维度
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的三重维度

李坤

  科研作风和学风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五章指出,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系统深入推动科研作风学风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和长期性工程,关乎国家创新体系现代化与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要从制度刚性、文化浸润、监督效能三个维度进行体系化建构,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治理新格局,净化科研生态、激发创新活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保障。

  制度之维:构建清晰、稳定、可预期的约束体系。制度是秩序的基石,是塑造行为的第一导向。优良科研作风学风的培育,重在建立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制度体系,为科研活动划定清晰边界、提供稳定预期。一是完善分类评价与长效评价机制。科研评价是引导科研活动的“指挥棒”,直接关系科研航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纠正不良风气,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符合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规律的评价体系。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推行代表作制度、小同行评议、长期跟踪评价,减轻短期量化考核压力,引导科研人员摒弃急功近利的“快餐式”研究,潜心于具有长期价值和颠覆性潜力领域的探索。二是强化科研诚信与伦理规范约束。要完善从项目立项、过程管理到成果验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规范数据管理、作者身份认定、利益冲突声明等环节。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对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惩戒,显著提高违规成本,使恪守学术规范成为每位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与项目管理制度。要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基于信任的绩效管理机制。同时,应简化项目申报流程,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使其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科学研究本身。

  文化之维:培育崇真、求实、重协作的学术生态。制度是外在的“硬治理”,文化则是内在的“软治理”。优良科研作风学风的生根发芽,最终依赖于整个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与文化氛围的培育塑造。一是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价值观重塑。要在科技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通过教育引导、典型宣传、言传身教,使之内化为科研人员的精神追求与自觉行动。二是营造开放包容、勇于探索的学术环境。健康的学术文化生态,应既包容“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又认可“滴水穿石”的持续积累。要鼓励学术争鸣与批判性思维,宽容科学研究中的失败。要打破学术壁垒,促进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反对学阀作风和门户之见,营造平等、民主、活跃的学术讨论氛围,激发创新思想的蓬勃涌现。三是强化教育引导与优良作风学风传承。学术文化建设需从教育源头抓起,防微杜渐,让学术道德成为科研生涯中不可逾越的底线。要将科研诚信、学术规范和伦理教育作为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培养的必修课,充分发挥导师、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以身作则,将好的传统、正的学风代代相传。

  监督之维:形成透明、高效、全覆盖的监督合力。监督是防止学术权力滥用、维护学术公正、震慑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推动制度有效执行与文化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覆盖项目评审、成果验收、人才评价等全过程的科研诚信审核与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网络。要强化内部监督,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发挥学术委员会、伦理委员会等在调查、认定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作用。加强部门协同,推动科技、教育、人社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与联动,形成监管合力。积极探索引入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在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适度提升科研活动的透明度。二是规范调查处理程序,提升监督效能。建立统一、规范、权威的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制,确保每一起举报和线索都能得到及时、公正、专业地回应和处置。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坚决防范和制止恶意诬告。及时公开处理结果,增强监督的震慑力与公信力,维护学术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智慧监督。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发建设科研诚信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论文发表、项目申报中成果重复等行为的智能监测与风险预警,推动从“人防”向“技防”拓展,实现人技结合,提升对隐蔽性、复杂性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能力,使监督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