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院坝里“挤”出敞亮停车场订单半小时响应 服务当天上门劳动课上打谷子开州中药材首次出口日韩朱仁帮与相伴33年水牛的动人情缘忠县春大豆创下256.17公斤单产新纪录沙坪坝颁发首张“工位注册”营业执照关于颁(换)发金融许可证的公告
第006版:区县头条
上一版 下一版 
杂乱院坝里“挤”出敞亮停车场
订单半小时响应 服务当天上门
劳动课上打谷子
开州中药材首次出口日韩
朱仁帮与相伴33年水牛的动人情缘
忠县春大豆创下256.17公斤单产新纪录
沙坪坝颁发首张“工位注册”营业执照
关于颁(换)发金融许可证的公告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扛活伙计”变成“家人”,有人出万元高价也不卖
朱仁帮与相伴33年水牛的动人情缘

  9月2日,朱仁帮给“牛儿”洗澡。通讯员 甘昊旻 摄/视觉重庆

  9月2日上午7点,海拔1300多米的大拇指山被朝阳染成金色。81岁的南川区德隆镇马鞍村村民朱仁帮,背着满篓玉米从田埂上走来:“今天要去看看‘牛儿’,天热,怕它渴了。”

  他口中的“牛儿”,是一头陪伴了他33年的水牛——按水牛1岁相当于人类3.5岁计算,这头水牛已超百岁。如今,“牛儿”早已从“扛活伙计”变成了朱家的“家人”。

  相遇

  888元牵回“扛活伙计”

  朱仁帮家的院子里,四只鹅在踱步,八只鸭子游过池塘,一群鸡围着盆啄食,一只猫蜷在门槛上,除了两头圈养的猪,所有牲畜都是散养。“这叫‘六畜兴旺’。”他指着院子,眼睛看向远山,“但最金贵的,还是‘牛儿’。”

  朱仁帮早年养过黄牛,5头牛接连死了2头,剩下的3头又体弱易病难担农活。1993年的春天,朱仁帮卖掉两头黄牛,凑足888元,从集市牵回一头半岁的小水牛。小牛颈下有一圈独特的“白围巾”,见人不躲,眼神温顺。

  “那时候家里困难,888元可是一笔巨款。”朱仁帮回忆道,“养黄牛养不活,大家都劝我换品种试试,第一眼看到‘牛儿’,就觉得看对眼了。”

  一年后,朱仁帮开始教“牛儿”耕田。令他惊喜的是,这头水牛4天就学会了架犁耕地,步伐稳当,腰杆笔直。“它学得快,扶着犁跟在后面,心里就踏实了。”从此,“牛儿”成为朱家农忙的主力,邻里来借牛耕田,他也从不推辞。提起这头水牛,同村的陈方合一顿猛夸:“犁田不用牵绳,自己都找得到路,一上午能犁两亩地,还听话。”

  相守

  “高产”水牛带给全家希望

  “牛儿”不仅能耕地,更成了朱家的“顶梁柱”。

  1997年,“牛儿”产下第一头小牛犊,朱仁帮盘算着:“要是能多生几头,娃儿学费、家里种子钱就有着落了。”“牛儿”竟懂他的心事,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添一头小牛,前后共生了22头。“怀起的时候都在干活,除了生产后休息了三四十天,其他时间都没闲过,也不生病。”朱仁帮感叹。

  2000年5月种水稻,“牛儿”的肚子已经挺得老高,走路都慢了半拍。朱仁帮想让它在家歇着,自己扛着锄头去平地,可刚到田埂,“牛儿”就跟了上来,围着他转圈圈,用头轻轻蹭他的胳膊,像是在说“我能行”。“那天太阳毒得很,每走一圈就给它喂水,收工回家特意烧了锅豆浆,看着它喝完,我才松了口气。”

  这22头小牛带来的收入,撑起了朱家的希望:大儿子外出打工的路费、二女儿大学的学费、家里修房子的费用,都来源于此。“第一头卖了600块钱,后面就是几千块,最贵的一头卖了1万多元,22头一共卖了10多万元。”朱仁帮清楚地记得每头小牛的售价。

  2002年秋收前,半岁的小牛跑到别家的稻田撒欢,“牛儿”追去护崽时踩坏稻谷。朱仁帮赔了300元,却没怪“牛儿”:“它就是护自己娃,当时小牛快卖了,让它多陪着耍会儿。”

  朱家两个孙子的童年也离不开“牛儿”——夏天跟着去水凼泡澡,围着牛尾巴打闹,“牛儿”从不反抗。朱仁帮常说:“那时候田坝里热闹,牛叫、娃笑,就是家的声音。”

  相依

  万金不换的“家人”

  “牛儿”名声远扬后,牛贩子陆续上门,开价从1万元到1.5万元,朱仁帮一概拒绝:“‘牛儿’不是牛,是家里的‘镇家之宝’,给多少钱都不卖。”

  2024年夏天,“牛儿”摔了一跤,伤得很严重。它从山坳的陡坡下跌进沟里,整个身体被卡住,动弹不得。朱仁帮蹲在沟边,用手一块一块搬开石头,手指被磨得通红。折腾了几个小时,沟槽的空间稍微大了一些。“我当时跟它说,‘牛儿’,死不死都在今晚了。”朱仁帮攥着牛绳,声音发颤,没想到,“牛儿”竟慢慢翻身站了起来。

  从那以后,朱仁帮更疼“牛儿”了。他在山上找了块背风的地方,挖了两个水凼:一个接山泉水,供它解渴;一个挖得深些,下雨积了水,能泡澡降温。天热的时候,水凼没水了,他就牵着“牛儿”去山脚的小溪,自己坐在河边看它撒欢,时不时帮它赶赶苍蝇。

  “我跟它说话,它都听得懂。”朱仁帮说,今年春耕时,他没叫“牛儿”,可它却跟到田埂,试着架犁后,还能稳稳当当走一圈。

  夕阳西下,朱仁帮准备回家。他回头叮嘱“牛儿”:“天热就在水沟边歇着,草够吃,路我砍宽了,过几天来看你。”“牛儿”站在原地,尾巴轻甩,望着老人的背影,一如过去33年的每一次相守。

  谈及未来,朱仁帮眼神坚定:“等它自然老去,就埋在山上田土旁边,离家近点。”

  (南川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莹 陈彬 吴科锋 甘昊旻 通讯员 赵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