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派纪录片何以闪耀花城她带着孩子们踢进残特奥会三峡航标灯70年“灯”火传承重庆创新试点培养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成渝铁路扩能工程西彭站主体站房封顶
第005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渝派纪录片何以闪耀花城
她带着孩子们踢进残特奥会
三峡航标灯70年“灯”火传承
重庆创新试点培养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
成渝铁路扩能工程西彭站主体站房封顶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煤油灯到智能遥控
三峡航标灯70年“灯”火传承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彭瑜

  工作人员正在维护航标灯。(受访者供图)

  指尖轻点,航标缓缓升起。屏幕亮起,光照强度、电池余量实时跳动,就连崖壁的落石隐患,也逃不过传感器的“眼睛”。

  9月2日,在长江航道奉节航道处,年轻的航道人毛文峰正操作智能航标系统。身旁,坚守航道40余年的陈天平感叹道:“设备先进了,但责任一点没轻。”

  “这是一条用生命点亮的光明之路。”陈天平说,从腰系草绳、口衔煤油灯的年代,到如今电子遥控、智能预警的时代,变的是越来越先进的装备,不变的,是三峡航道70年不灭的航标灯。

  草绳系命、油灯照崖

  夔峡巫峡间的“生死路”

  三峡航道上的夔峡、巫峡,两岸峭壁如削,在上世纪50年代可谓是真正的“绝地”。

  “脚下是滚滚长江,手中是湿滑岩壁。”陈天平介绍,航标要定期调整,当时没有任何安全保障。他们只能把草绳往腰上一系,嘴里叼上煤油灯。这灯既要照准航标位置,更要照亮脚下仅容半只脚的石缝,稍不留神就可能掉下去。

  高空坠落、江水溺亡,是时常要面对的风险,这真的是以命换灯明,照出“生死路”。“可就算这样,没有一个人退缩。”陈天平告诉毛文峰,因为大家都明白,航标灯亮着,照见的不仅是航道,更是生命的守护。“这是一代代航道人守灯护航的执念。”

  背负蓄电池、徒手攀绝壁

  灼烫与鲜血写就的坚守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煤油灯被蓄电池替代,但风险并未远离。

  陈天平珍藏着一张照片:一位工友身背电池组,沿着狭窄的石缝正吃力地往上爬,脚下是湍急的江水。

  “安装艰难,维护也不轻松。”陈天平介绍,电池组重达25斤。夏天,岩石晒得滚烫,雨天又路滑,每一步都得手脚并用。

  陈天平的师父王顺才,曾在一次抢修航标时受过伤。当时,王顺才的胶鞋被尖石划开一道大口子,鲜血浸透袜子。但他顾不上伤口,硬是先换好电池,确认航标灯亮起后,才坐在崖边简单包扎伤口。

  “那时我们总幻想:能不能有一天,灯自己就能亮?”陈太平望着江水,感叹道。

  智能遥控、电子监测

  “蜘蛛人”变身“科技守灯人”

  2000年后,崖壁上的临时航标改成了固定“平台标”,草绳换成了钢制悬梯。陈太平与工友们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但风险仍在。”冉义祥、张小兵等新一代“守灯人”,成了三峡航道上的“蜘蛛人”。他们常年在175米到190米的水位线之间穿梭维护,贴着绝壁挪步,偶尔头顶有落石、身边有毒虫,野猴还时常来“捣乱”。特别是攀爬狭窄的安全笼,必须脱掉救生衣才能钻进去。他们说,“当时心头只有一个信念,把前辈的活儿接好,把航标守好!”

  如今的航标维护,早已是“科技范儿”拉满:智能系统24小时监控,电子航道图实时更新,太阳能供电让航标灯稳稳亮着。

  “不灭的航标灯,是一代代航道人用血汗换来的。”毛文峰坚定地说,“接好班,站好岗,点亮了70年的灯不能灭在我们手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