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伴随着歌声响起,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笔下“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的17字箴言,定格在纪录片《卢作孚》的片尾。
9月7日下午,广州图书馆负一楼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内,渝派纪录片《卢作孚》放映结束后,观众席响起热烈掌声。5集、2天、250分钟,《卢作孚》的放映,为广州图书馆主办的“2025纪实影像照见未来”系列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从8月30日至9月7日,活动共展映了9部纪录片,其中,重庆团队发现、找回、研究而成的《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和创作的《九零后》《西南联大》《卢作孚》等4部影片集中展映,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这份亮眼成绩是偶然吗?重庆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究竟藏着怎样的创作优势?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解码其创作优势与发展逻辑。
是偶然,更是必然
“展映近一半的片子都是重庆团队创作,这是偶然,更是必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副研究馆员曾洁给出答案。
在曾洁看来,《九零后》《西南联大》《卢作孚》将叙事植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严峻语境中,展现了不同群体在民族危亡面前的“救亡”行动,呈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宏大历史。从教育、实业、个体成长等不同维度,共同构建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救国、坚守、抗争的精神图谱,印证了抗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文化、意志与民族凝聚力的胜利。
“去年,广图纪录片中心就将徐蓓自2012年以来创作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作品进行了整体入藏,并建立了作品专藏。”曾洁表示,以徐蓓为代表的重庆纪录片团队在创作上兼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与纪录片中心的馆藏定位非常契合。
曾洁进一步解释,这些纪录片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有着创新的视听语言表达和美学呈现,在传递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的同时,让厚重的历史更易被公众感知,很适合在公共图书馆进行大众传播。
美学的呈现,观众最能感知。广州市民廖明晖观看了本次集中展映的所有纪录片,对于重庆团队创作的片子印象深刻,“无论是《西南联大》还是《九零后》,都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旁白不喧宾夺主,像徐徐清风,音乐的插入也恰到好处,配合情绪释放。”
以真心筑影像,以重庆观世界
从2012年接下《大后方》这个“命题作文”开始,重庆导演徐蓓已经在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赛道深耕多年。
谈及纪录创作,徐蓓的表述质朴却深刻。她说,家乡重庆对她最大的意义,不仅是生活的地方、方便获取选题的地方,更是思考更大问题的原点。从时间上寻找重庆的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从空间上探索重庆与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联系,徐蓓总是综合文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试图通过这座城市的故事,全面立体地折射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脉络。
除了本次在广州展映的几部片子外,徐蓓团队还有一部很酷的纪录片《城门几丈高》,豆瓣评分高达9.0分。没错,她用“酷”来形容自己的创作,酷在哪?酷在结构上,徐蓓解释,《城门几丈高》在框架上以“城门”为核心意向,观众可以在每一集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近现代史与城门的关系。“简单就是酷,在这样简洁的架构里,城门这个有形的载体,不仅满足了影像叙事需要,更承载了重庆在抗战烽烟中涅槃重生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门所承载的这段历史塑造了今天重庆的城市基因。”徐蓓说。
事实上,这种“酷”亦贯穿了徐蓓多部作品,用地图叙事代替大段解说词、将摇滚乐融入片头片尾、大量的诗意空镜,充分尊重每一个观众,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最打动人心的那个点。
而这,也是徐蓓创作的《大后方》《城门几丈高》《西南联大》《九零后》《卢作孚》等几部历史人文纪录片都能收获好评的重要原因。“影像作品的魅力在于藏观点于叙事,也许有人看风景,有人去考证,有人提炼观点,让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找到观看的乐趣。”徐蓓表示,自己的每一部片子都不是直白说教,而是期待以片中那些故事与细节与观众建立情感链接,以此与观众平等对话。
渝派纪录片的四大核心竞争力
“可以这么说,只要是谈以抗战大后方这段历史为主题的纪录片,重庆的创作肯定是领先的,也是不可能被绕过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给出坚定的回答。
周勇表示,渝派纪录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守的必然,这种坚守,是对作品如艺术品般的品质追求。重庆团队不浮躁、愿意花时间沉淀,比如《大后方》从2008年酝酿到2015年播出,耗时8年,这种“慢工出细活”让作品经得起时间淘洗。重庆团队的创作目标不是生产“快餐”,而是打造沉甸甸的“艺术品”——生产得快,也意味着消失得快,而艺术不会过时,即使10年、20年后,不同的人再来看依然能品出味道。
在他看来,渝派历史人文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在岭南闪耀,其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四大优势:
首先是顶尖历史学家队伍所提供的学术根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要拍成艺术品,第一位的是要有历史学家,而不是电视艺术家。
其次是专业纪录片团队实现了质的飞跃。渝派纪录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有风格积淀,以张鲁、雷卫等为代表的电视艺术家探索并奠定基础,此后又有以徐蓓为核心的重庆团队佳作无数。从聚焦重庆本土题材,到升级为以重庆为原点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创作格局,专业的团队实现了质的飞跃。
其三是重庆的影像史学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作为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传入的学术领域,影像史学在国内常因从业者缺乏学术背景而难以深入,重庆却打破了这一局限。尤其以《苦干与战时重庆》为代表的学术成果,更在影像史学理论探讨上取得一些突破。
其四是重庆有着许多独家影像素材以形成差异化优势。这得益于《大后方》等重点项目在全世界的搜寻和积累,仅在这期间,重庆团队挖掘出200多个小时的国外影像资料,这是作品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