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月二十七日,李洪峰(左一)现场调解漏水纠纷。记者 黄乔 摄\视觉重庆 |
蹲点点位:南岸区南坪街道“李调调服务站”
蹲点记者:黄乔
8月27日,南岸区南坪街道“李调调服务站”内,年过六旬的人民调解员李洪峰为来访群众递上一杯凉茶后,坐在一旁耐心倾听。
李洪峰身形清瘦,语气温和,是街坊邻里心中最信得过的“解铃人”,大家亲切地喊他“李调调”。他是南岸区调解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李洪峰和他背后的“三调合一”工作模式,在化解矛盾、维护和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社区调解遇阻
“李调调”火速支援
8月27日上午9点多,李洪峰的工作电话响起。
“李老师,庆隆花园小区有起漏水纠纷,多户住户受损,社区调解几次都没成,您帮我们想想办法。”电话那头,是南岸区南坪街道西路社区工作人员雷鉴铃。
“莫慌,先把情况摸清楚,我马上到!”李洪峰的声音虽略带沙哑,却透着让人安心的沉稳。
挂掉电话,他抓起调解笔记本快步出门,路上向记者简要介绍了纠纷脉络:庆隆花园小区南楼的顶楼住户违规私开天窗,七月初的一场大暴雨,造成雨水倒灌,十楼杨女士家受损严重,楼下5户居民的房屋也不同程度遭殃。
到了小区,李洪峰与雷鉴铃、物业工作人员直奔顶楼。顶着烈日,李洪峰径直走向那处违规天窗,蹲下身仔细查看缝隙处的渗水痕迹,手指轻轻触碰窗框边缘,又起身踮脚检查天窗周围的防水。
“现场证据必须留实!”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机多角度拍摄天窗、防水层、积水印记,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随后,一行人顺着楼梯逐层排查:十楼杨女士家被泡得翘起的木地板、剥落的墙皮,九楼天花板蔓延的霉斑,六楼住户飘窗角落的渗水痕迹……每到一户,李洪峰都弯腰细查,拿出尺子丈量受损范围,并记录在本子上。
楼道内闷热如蒸笼,一行人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临近中午,受损住户的情况排查完毕。
回到服务站,李洪峰匆匆扒了几口饭就坐在电脑前梳理案情、整理证据,为后续的调解做准备。
调解有“术”
两小时敲定赔偿方案
“矛盾不能拖,越拖越伤感情!”梳理完案情,李洪峰当即联系雷鉴铃,协调将涉事居民请到服务站开展集中调解。
下午3点,调解室里气氛略显紧张:一张长条桌旁,顶楼业主紧绷着脸,手中紧攥着物业出具的漏水原因说明;十楼的杨女士坐在另外一方,脸色很不好看。
“今天把大家请来,是要一起解决问题,不能让这点事伤了邻里情分。”李洪峰开门见山,先稳住现场情绪。
话音刚落,杨女士忍不住开口:“李老师,我家地板全泡坏了,家具也毁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李洪峰没有急于下判断,而是熟练运用起他的“调解推拿术”——
“推”出情绪出口。李洪峰先打开“重庆调解在线”应用,开启语音转录功能,耐心倾听大家的诉求,时不时点头回应:“您的损失我们都核实过了,会一一写进协议,保证有说法。”让居民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拿”准责任边界。居民情绪稍缓,李洪峰在应用中输入“顶楼违规改造与漏水责任认定”,AI法律咨询功能迅速检索出相关法律条文。“根据这些法律规定,顶楼业主违规开天窗改变房屋结构,是造成漏水的直接原因,需承担主要责任;物业也要尽快检修排水系统,履行管理职责。”他指着屏幕上的条文,条理清晰地讲明责任划分。
“按”中情理穴位。“远亲不如近邻,一场暴雨冲坏了房子,不能再冲没了邻里情。把问题解决了,日子才能舒心。”李洪峰的话,既讲法理又含人情,让现场气氛逐渐缓和。
“磨”合解决方案。两个小时后,调解有了结果,李洪峰轻点手机,应用自动生成调解协议,上面清晰写着:顶楼业主承诺修复房屋、赔偿损失,并且承担杨女士一家修缮期间的住宿费用;根据受损情况,赔偿其他五户住户的维修费用等。
“这事儿解决了,心里终于踏实了!”在协议上签字后,杨女士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
“三调合一”
从“一人坚守”到“众人接力”
“‘李调调’的名声一直在基层干部中口耳相传!”调解结束后,雷鉴铃感慨道。
南岸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8年,在市司法局指导下,该区创新推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合一机制,并在南坪街道试点建立“李调调服务站”。
如今,“李调调”带领的调解队已发展成56人的老中青梯队,培育出2名“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6名“金牌调解员”。今年上半年,这支队伍成功调解纠纷3717件,占南岸区调解总量的55.45%,协议履行率高达99.98%。
目前,南岸区已在15个镇街建成了18个“三调合一”调解中心,形成“全域覆盖、多元联动、高效解纷”的基层治理格局。
记者注意到,“李调调服务站”的一面墙上,挂满了“热情为人民服务、真诚为群众解忧”“调解能手解民忧、邻里和睦暖人心”等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次矛盾的化解,一份民心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