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鱼也许到处都有,但巫溪烤鱼可以说独树一帜,尤其是大宁河边的烤鱼。
大宁河是巫溪的母亲河,清澈透底。小时候,我最喜欢在大宁河的浅滩走来走去,无数麻麻鱼在你的脚上腿上蹭来蹭去,痒酥酥的。那时,河里有不少黄骨头、红尾巴、油筒子、洋鱼、青菊,甚至还有娃娃鱼。那时,吃鱼的人也不多,觉得寡淡寡淡的,没什么油水。后来,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饮食也讲究了。慢慢地,烤鱼也就登堂入室,成为一道硬菜了。
大宁河边的烤鱼兴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大宁河从巫溪老城流过,几乎贯穿大半个县城。开初,有人直接将餐桌支在河边,但河里到处都是鹅卵石,凹凸不平。后来,政府便在河滩边上平整了一大块空地。每到炎炎夏日,河滩上有十多家商家在此经营,密密麻麻的全是人。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大家选择在大宁河边吃烤鱼,更多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态。
有不少人把餐桌直接支在河里,一边吃烤鱼一边泡脚,偶有轻风拂过将身上的衣服扬起,抚摸在肌肤上,那种感觉舒爽极了。
一次,我与万州来的朋友们在河边吃鱼,吃着吃着突然下起了雨。商家赶紧支起帐篷,但雨越下越大,没多久帐篷也招架不住了。没办法,我们几个当地人只好采取措施泄水,泄了这边泄那边,忙得不亦乐乎。吃鱼的主宾却并未受到影响,反倒兴致蛮高,有的还现场作诗,万州的朋友说这是他们这辈子吃到的最有意思的烤鱼。
巫溪烤鱼的大小也有讲究,一般两斤左右,太大的烤了不尽味,太小的肉太少,没什么吃头。还有烤鱼一定要用优质木炭烤,用电烤,烤不出那种味道。
成娃子烤鱼王的老板张宗成是巫溪最先经营烤鱼的,开始是在老城操坝烤了卖,后来专门买了店面来经营。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他有自己独创的烤鱼经。
他告诉我,烤鱼除了在选材、去腥、佐味方面要下功夫,还要掌握好火候,要像写文章一样用心去烤。烤鱼也是有故事的,更有灵魂。它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种文化。
为了证实这一点,张师傅亲自示范给我们看,没几分钟香味就弥漫了整个屋子。烤出来的鱼外焦内嫩,别有一番风味。
吃烤鱼稍一分神,刺很容易卡住喉咙。但巫溪有一种民间土办法,叫九龙水,卡喉咙的人喝这种水,没多久,喉咙的不适感就会得到缓解。我自己试过几次,不知是心理因素还是果真有效,反正好了很多。至于九龙水的秘方究竟是什么,我至今不得而知。
前些年,巫溪为了更好地推销烤鱼,特意举办了几场打铁花。巫溪老城漫滩路可以说万人空巷,不少外地人也慕名前来。随着铁花飞溅,整个大宁河都沸腾了,巫溪烤鱼也随着宁河水奔向远方。
来巫溪不吃烤鱼,等于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