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方面的内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过程中,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城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城市的温度即人文温度,作为人类聚集地和文明的象征,一座城市的品格与魅力,不仅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景观风物,也在于它能否让人们感受到尊重与温暖。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不仅要提升管理服务智慧效能,还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城市的人文温度。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城市人文温度提升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只有创造良好的宜居宜业条件,增进民生福祉,城市人文温度的提升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一要积极推动就业,提高市民收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进一步强化就业政策引导,开展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鼓励创新创业,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稳步增加居民收入,夯实消费增长基础。二要发展公共服务,方便市民生活。社会公共服务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要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社区服务布局;创新服务业态,发展个性化服务,以更多便民惠民政策举措,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三要提高管理服务效能,解决市民急难愁盼问题。“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要坚持技术赋能,通过网络问卷、社交媒体监督等方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切的领域,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兜住民生底线。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城市人文温度提升的方向路径。城市的温度,是文明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以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发展方向。一是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战略支撑,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大政策扶持,打造教育品牌,增强市民的教育自豪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市民的教育认可度;优化学区布局,改进教育服务,提高市民的教育满意度。二是不断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影响城市人文温度的核心变量。要推动全民阅读,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通过提升市民综合素养,促进公共空间更有序、文化氛围更浓厚、社会关系更包容、治理参与更积极。三是以精神文明创建展现良好城市形象。精神文明创建是提升城市人文温度的主要抓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市民和善亲邻,共创和谐社区;以行业服务为窗口,引导市民爱岗敬业,培育良好职业道德风尚;以志愿服务为底色,引导市民热情包容、诚信友善,传递城市温情。
传承发展特色文化,探寻城市人文温度提升的精神源流。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要在传承、保护和创新城市文化中,探寻人文温度提升的精神源流,打造“有厚度、有记忆、有灵魂”的精神家园。一是传承好历史文化,增强城市底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基因。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城市历史文化,持续做好遗址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文化传承等工作,多维度呈现城市文化厚度。二是保护好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历史文脉是城市的情感记忆。在城中村、危旧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中,既要与时俱进做好现代化改造,又要保存人文地理、特色风貌,守住城市根脉,让文化为城市更新持久赋能。三是创新好特色文化,彰显城市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独特的名片。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中,打造城市特色文化,提高城市辨识度,增强城市吸引力。
加强城市人文关怀,增添城市人文温度提升的情感浓度。人文关怀注重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加强城市人文关怀,要从细处显人情、从深处暖人心,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一是注重公共空间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物质环境的优化,更是文明程度的展现。要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设施配套、运营使用等方面,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加强适老化、适幼化、适残化改造。二是注重管理服务人性化升级。管理服务的人性化升级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市民幸福感的关键路径。既要以科技赋能,提高普惠性服务效率,又要以情暖心、提升细致舒心的人性化服务水平。三是注重城市建设环保安全。环保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线。要统筹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绿色发展、风险防控与智慧治理,打造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和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营造工作舒心、生活放心、游玩开心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