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当前,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关乎城市形象塑造,更与社区治理现代化紧密相连。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从快速增长期步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的重点逐渐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在此背景下,如何以高质量城市更新为依托,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高质量城市更新是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通过理念、功能、治理与文化的协同,实现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社区治理效能增强的良性互动。
坚持理念协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是城市的主人。高质量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初期,需充分开展民意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社区座谈会、线上意见征集等方式,深入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社区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与期望。如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提前了解居民对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打造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将这些需求融入更新方案,使更新成果精准对接居民生活需要。在更新过程中,保障居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让居民参与项目决策、监督与评估,成立居民监督小组,对工程质量、进度及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确保城市更新项目切实为居民谋福祉,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激发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坚持功能协同,实现优化空间与完善服务并进。功能协同是高质量城市更新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环节,旨在通过空间优化与服务完善,提升社区宜居性与便利性,增强社区治理效能。一方面,要优化社区空间布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与社区实际,合理调整社区功能分区。对老旧街区、城中村等进行有机更新,打通断头路,拆除违章建筑,优化交通路线,提升社区可达性与连通性。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增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与交流互动场所,促进社区融合。另一方面,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按照“15分钟生活圈”理念,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大对社区幼儿园、中小学校建设的投入,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建设老年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打造社区商业街、生鲜超市等商业设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购物。同时,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将民政、社保、教育等服务集中设置,实现“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坚持治理协同,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城市更新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实现治理协同是保障城市更新顺利推进与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联合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社区党建联盟,形成党建合力。通过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二是明确各治理主体职责。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统筹规划、提供资金支持与监督管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投资、建设与运营,通过市场化手段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承接社区服务项目,开展社区活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居民作为社区主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监督与志愿服务,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三是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搭建多元主体沟通平台,定期召开社区治理联席会议,由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协商解决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坚持文化协同,传承与创新社区文化。每个社区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文化协同在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现代化中不可或缺,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一是深入挖掘社区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建筑、古迹、传统民俗等进行普查与梳理,建立历史文化资源名录。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城市历史记忆。二是将社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更新项目设计与建设,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社区景观。在社区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融入文化符号、雕塑壁画等,展示社区历史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博物馆、民俗展示馆等,传承与展示社区文化。三是鼓励文化创新,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强化社区文化服务供给。开展文化活动,举办社区文化节、民俗展览、传统技艺体验等,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社区文化与都市旅游、创意设计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社区文化活力。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