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打卡参观。经过改造后的老社区成为重庆城市更新的样本。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
推进城市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加速器,高效协同的城市群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要素资源、更强大的创新网络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为单个城市转型升级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降低其创新成本和风险。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样板,聚焦“城市内涵式发展”和“提升城市群协同效能”,关键在于以质量效益为核心,通过优化功能、强化协同、创新驱动,实现城市群整体能级跃升和可持续发展。
从规模扩张转向功能优化。“群效应”的本质是通过城市间的深度协同,产生“1+1>2”的系统性倍增效果。一要加速双城经济圈产业升级。引导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支持核心城市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如成都可继续强化金融科技、国际交往、文化创意和技术研发等领域功能;重庆则突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制造业枢纽功能,发挥长江航运枢纽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其他节点城市强化先进制造、专业化服务,如培育和发展绵阳的电子信息技术、宜宾的动力电池技术、万州的绿色制造等特色功能节点,形成“核心—节点—县域”三级分工网络;中小城市发展特色经济、配套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在区域内高效布局,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体系。二要加速双城经济圈空间重构。优化城市群内部功能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提升城市空间组织的经济性和宜居性,明确各城市在城市群内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形成梯度合理、优势互补的“金字塔”结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把投资重点转向提升现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及联通度。三要积极发挥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如推动成渝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建立跨区域医疗协作机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共同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群文化软实力。
从简单强化转向高效协同。要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简单强化”向“高效协同”的跃升,就要突破传统“各自扩容”的发展逻辑,转向构建深度耦合的区域共生系统。首先,要加速城市群的交通一体化进程。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实现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完善高速公路网,提升港口群、机场群协同效率,如通过多式联运智能调度,共建成渝地区“海陆空铁水”组合港,实现江铁海货物的高效流转;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主攻国际客运,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强化货运枢纽,共享航线航班时刻资源,实现枢纽功能互补。其次,要助推产业协同化向纵深发展。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协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联合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统一技术标准和供应链体系,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成渝科创走廊,推动超算中心、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共用,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再次,要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实现市场统一化。促进商品、服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政务服务、标准认证、市场监管等规则衔接。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目标、原则和措施,保障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顺利实施。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共同解决城市群协同发展中的问题。最后,要强调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建生态廊道和绿色空间网络。建立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同推进流域治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等,加强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城市群作为创新要素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实现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增强区域经济协调性,更要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首先,要强化双城经济圈的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建设成都、重庆高水平科创平台,深度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集群,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研发机构。支持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探索“飞地经济”,打造破解行政壁垒的实践创新城市样板。其次,要促进成果转化。建立高效的“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机制,推动创新成果在城市群产业链上快速转化应用。发展专业化科技服务,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要优化创新生态,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开放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流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建立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合作联盟,定期举办创新论坛、产业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推动城市群与国际创新网络的深度对接,提升城市群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分中心、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本文为重庆市人文社科研究项目:KFJJ201804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