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用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是作风建设的必修课,更是提升为民服务效能的动力源。要持续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积极细化整改措施,打表推进闭环落实,努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新动能。
夯实理想信念根基,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唯实争先的精气神。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铸牢宗旨意识。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通过“行走的党课”“理想信念大讲堂”等学习形式,持续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强化宗旨意识;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岗位建新功”等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一线岗位担当作为。二是持之以恒锤炼党性,强化责任担当。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要通过触及灵魂的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鼓励党员干部设立“民情记录本”“群众需求册”等,记录为民办事清单,坚持从小事做起,将党性修养融入日常工作中,在主动挑重担的过程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三是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提振精神状态。求真务实,既是一种政治品格,也是一种优良作风。必须时刻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将“认真”二字贯穿作风建设始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坚守,把求真务实体现在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
践行为民服务初心,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真本领。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扎实行动上。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感知民生需求。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定期到基层开展民生恳谈会、领导接待日等活动,邀请群众代表、行业专家等参与,精准识别群众高频需求。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分析群众关注热点,提炼群众观点,形成需求清单,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二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推动服务下沉。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必须在沉下去、服好务中践行初心。要建立社区、村落“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整合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志愿服务等功能,将社保办理、证件审批、政策咨询等事项下沉到基层,实现让群众少跑路。开发服务App或小程序,提供在线办事、进度查询、预约服务等功能,提升服务效能。三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锚准服务方向。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作风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铸牢遵规守纪意识,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长效力。中央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更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要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严明的纪律保障为民服务质效。一是以党章党纪为根本遵循,规范服务行为。党章明确规定,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二是以长效监督机制为基础,压实服务责任。要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完善“上级督查+同级互查+下级自查”内部监督机制,重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设立24小时监督热线、线上投诉平台、意见箱等,让群众监督有渠道。完善“回头看”监督流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细化到部门、岗位、个人,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标准时限等,让监督有具体指向。三是以构建流程闭环为依托,巩固服务成果。强化执行落实,责任单位受理后,需明确任务清单,录入管理系统,确保每个环节可追溯;畅通反馈渠道,强化评估实效,通过电话回访、现场满意度打分、线上评价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反馈意见,并将其作为衡量服务成效的核心依据;推动流程优化,对服务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整改优化,形成“受理分解—执行落实—反馈评估—固化提升”服务闭环,确保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3SKJD01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