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即将如约而至。这一天,我们俯瞰绿水奔流、遥望青山叠翠,感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密码。
今年,这个日子还有一层特别的纪念价值: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前瞻性的理念。“两山论”突破了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固有思维,科学阐明了发展与保护辩证统一的客观规律。
20年来,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千万个余村“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持续激发绿水青山的经济“身价”。这其中,便有身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节点的重庆。
看生态修复——在北碚,从拆除违法建筑,到探索生态搬迁,缙云山的山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群山苍翠、林海连绵,以生态为主导的文旅产业迎来全新增长点。看绿色发展——在忠县,经过系统治理的黄金河重焕生机,沿河两岸建立起2000亩柑橘绿色防控示范区,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清澈的黄金河,真正淌出了“黄金”。
点“绿”成“金”的实践,在巴渝大地接连涌现。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重庆在38个区县优选培育64个乡村“一主两辅”生态特色产业,持续推动补链成群、延链增效,涌现出一大批“生态特色宝贝”。截至目前,重庆已培育产值超3000万元专业村125个、超2亿元专业镇63个,扎实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致富之路。
这条路,如何越走越稳?去年来渝视察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为重庆点明了原则: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系统破坏易、修复难,一旦基底受损,再高的经济投入也难复原貌。正因深谙此理,重庆不遗余力抓环保:2024年,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500余个,完工99个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26个区县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重庆,正一体推进“九治”攻坚,提速完善“保”的体系,不断加大“护”的力度。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日益提升,为发展厚植鲜明的青绿底色。
这条路,如何越走越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智赋能为路径”,是重庆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方法论。
方法,在实践中检验。把目光投向大巴山南麓,2023年末,“城口县生态资源富集区开展生态资产化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聚焦绿色附加值提升、碳汇效益转化两大目标,该项目依托“碳惠通”数字平台,构建起“技术指南—项目示范—推广应用”全链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机制,打破价值变现的制度壁垒;数字搭桥,提升生态资源的配置效率。一县经验折射一城智慧,重庆的生态资源正加速转化为发展的绿色红利。
时间的刻度,见证坚持的厚度。20年前,“两山论”的提出,道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20年后,大江南北山清水秀,成为发展道路上最美的景色。让绿水青山的“身价”持续增值,让金山银山的根基越发深厚,定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