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李市镇洞塘村,曾经因青壮年外出务工而沉寂,如今处处可见村民们编织背篓的忙碌身影。47岁的返乡创业者钟海,将乡亲们熟悉的背篓编织成了富民产业,让小小的背篓走出大山、远销海外。
洞塘村曾是李市镇偏远的贫困村,山高路远、资源匮乏。早年外出打工的钟海,在重庆中心城区创办了自己的家具厂,年收入几十万元。“每次回乡探亲,老家的情形都让我感到揪心。”钟海坦言,渐渐地,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回村去,让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钱!”
2017年,钟海回村创业。经过充分市场调研,他选择了村里老人们熟悉的背篓编织行业。2020年,钟海关停家具厂,彻底扎根洞塘村。
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当地年轻人大多不会编织背篓,还有不少人觉得挣不到钱,不愿做。怎么办?钟海决定带头学艺。每天凌晨5点,他就起床练习编背篓。5个月后,他编织的背篓终于通过了“师傅们”的检验。
随后,钟海带上切割好的材料,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推广“来料加工”模式:免费送材料、包教技术、上门回收、现结工钱。
钟海深知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的难处,将背篓编织拆解成10多个简易工序。到2018年底,钟海亲手教会了100多个“徒弟”。
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钟海还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反复试验图案设计、色彩搭配与材质组合,8年来,他成功研发出100多种花色品种。
54岁的陈文一边在家照顾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一边编背篓,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她感激地说:“钟海带动大家编织背篓,我们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跟着钟海学编背篓的已有300多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到3万元。这当中,留守老人占一半以上,此外,还有残疾人和在家照顾家庭的青年人。
钟海编织背篓的名声越来越响,曾有外地开出丰厚的条件邀请他搬迁工厂,都被他拒绝了:“我的根在洞塘,要带家乡人一起致富!”
如今,钟海的背篓年销售30多万个,其中一部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海外市场,有10%远销至东南亚。
(江津融媒体中心陈婷、康东年、叶宇宇、苏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