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良好的作风不仅会增强党的凝聚力、感召力、引领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也会增强党的威信、提升党的形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凝聚力与战斗力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关系党执政根基的稳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唯有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固本强基,以优良作风筑牢思想根基、塑造组织形象、锻造过硬能力,才能持续激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涵养优良思想作风,固本培元强信念。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要聚焦强化理论武装,以科学理论凝心铸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切实增强抓好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以深学细悟提升实效。健全“五学五有五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工作体系,强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培训、在线学习平台等作用,综合运用个人自学、集中研学、党课讲学等方式,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努力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人民立场、学出使命担当。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文化浸润涵养正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基因与纪律元素,坚持激浊扬清、以文化人,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化风成俗。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深刻领悟“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为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信念支撑。
扎实践行群众路线,站稳立场聚民心。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把作风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才能以优良作风赢得民心,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要筑牢血肉联系之本,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推动基层党支部切实履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要靶向纠治作风之弊,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尤其重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着力精文减会、统筹检查考核,注重实际效果和群众口碑,引导党员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真正减轻基层负担,增强群众获得感。要以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之效,提升便民服务温度。大力推行“一网通办”“码上办”等智慧服务模式,持续优化办事流程,推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服务便捷度和群众满意度。要创新服务群众之实,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结合党建“双创”工作打造一批服务基层、造福群众的示范载体和平台,健全完善服务群众机制,着力构建有感情、有温度、有实效的服务体系,大力弘扬践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优良作风,深入推进常态化“三服务”工作走深走实,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成效赢得民心。
弘扬担当实干精神,提升能力强本领。担当实干是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抓住“关键少数”。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在遵规守纪、担当作为上率先垂范,更好发挥“头雁效应”,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以上率下、真抓真管、见行见效的生动局面,有效破解“上热、中温、下冷”的落实温差,带动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奋勇争先。要锻造专业力量。着力加强专职组织员等党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聚焦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提升其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练就党务工作的“硬功夫”和“真本领”,为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提供坚实的专业人才支撑。要突出实干实绩导向。弘扬担当实干作风,最终要落脚到提升战斗力、推动事业发展上。将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成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干字当头、唯实争先,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在实处见效中彰显作风转变。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2SKDJ0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