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七月三日,万盛经开区南桐镇金龙村页岩气新页一平台,工人正在日常巡检。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
●持续强化区域共享平台建设,推进优质项目、市场供需、要素资源、产权资源、信用数据、服务资源等数据信息直达快享,便利全流程远程数字化交易,降低企业跨区交易成本、提升要素跨区流动和配置效率。
●以成渝中线高铁建设等标志性项目为牵引,持续推动“1小时通勤圈”向绵阳、泸州、万州等次级节点城市延伸,并持续推进构建联通国内外主要市场、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立体网络体系,以通道畅达带动产业对接、市场融合。
超大规模市场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基底。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一优势,有赖于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畅通经济大循环。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并提出“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这标志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入破立并举的纵深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肩负着引领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的时代使命,川渝携手共建统一大市场,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夯基垒台奠定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良好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区域间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世界少有,各区域发展阶段、市场化水平也不相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阶段推进,最终形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基础上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形态的经济一体化区域,因其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较强的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较高的国内市场联通和对外开放水平,具有探索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先决优势。
川渝两地始终把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两地聚焦软硬联通、规则对接、藩篱破除,致力畅通区内外经济循环,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首先,强化区域空间连接的便利性和时效性,是实现市场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内联外畅的交通通道建设,是破解区际物理连接障碍的首要布局。成渝双核、毗邻城市间已实现1小时直达;北上广深等城市夕发朝至动卧列车开行,标志着双城经济圈与国内重要增长极间一体联通更加深入;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为标志,双城经济圈向南向西开放新高地的地位日益凸显;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码通等改革试点,则为降成本、畅循环、提效率提供助力。其次,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规则,构成统一大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两地通过“川渝通办”等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成立跨省域金融法院、联合发布知识产权合作重点保护名录等推动健全产权保护协作,开展毗邻地区公平竞争第三方交叉审查、结果互认等推动公平竞争机制协同,建立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同步互认平台等信用体系,以规则标准互通互认促进要素互通互融。再次,破除“地方壁垒”的关键在于政策执行全流程保持边界清晰、标准一致、政策统一。两地通过重大案件联合挂牌督办等开展跨区域市场监管协作,着力破除各类市场壁垒。
纵深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需在关键领域聚力改革突破。如内外通道与多式联运不畅仍然存在,次级节点城市联通性不足、全域轴带网络尚待进一步织密;多式联运物流标准不统一降低转运效率、推高物流成本;国际物流通道成本仍然居高、空箱率需进一步降低。要素流动和市场互通制约仍然存在,环保标准、土地审批、行政监管等政策不一致增加企业跨区域运营合规成本;高层次人才补贴等政策差异、部分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受限制约人才跨域流动;产业数据、政务数据、公共信息平台互通仍然受限。行政壁垒与地方保护仍然存在,跨省地区合作常面临行政层级差异及政策制定和执行标准不一等问题;跨省域合作项目的财税收入分享机制、GDP核算机制等尚需完善;招投标、政府采购中的本土偏向“隐性门槛”仍需清除。
当好改革“排头兵”
纵深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
对标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须携手在改革扩面和系统深化上下功夫,并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以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提升跨区域规则一致性、畅通要素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改革任务。川渝共建的全国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以协同立法的方式,集成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内落地的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打通行政区划、层级分异和空间分割,实现了跨省办税“进一扇门,办两地事”,成为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下一步,新区应进一步在跨省域土地统筹管理、要素市场化配置、项目审批、金融服务等领域创新探索,形成更多系统集成性改革成果向双城经济圈复制推广,并为国内其他区域一体化协同改革提供实践样本。同时,以系统化思维推进跨省域市场规则一致性改革深化,持续扩大“异地同标”覆盖领域、建立常态化交叉互评与结果互认机制。如回应产业协同需求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协同指引、持续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区域协作、深化企业跨省迁移登记“一件事”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等。此外,持续强化区域共享平台建设,推进优质项目、市场供需、要素资源、产权资源、信用数据、服务资源等信息直达快享,便利全流程远程数字化交易,降低企业跨区交易成本、提升要素跨区流动和配置效率。
以专项清理整治为突破,进一步“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的要求,直指破除地方政府“内卷式”恶性竞争。短期内,川渝两地应聚焦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规范、企业和行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重点领域,协同开展市场准入、退出和迁移壁垒清理专项整治行动,全面纠治不当市场竞争和干预市场行为,提升市场协同监管效能,营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长期来看,“良法”方能“善治”。两地应以协同立法为关键抓手,固化改革成果、推动政策公平透明可及,打造一体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在深化对内一体化基础上,协同提升改革的外向性,积极探索跨区域税收分成、统计分析等制度创新,明晰利益机制、增强协作动力;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强化新兴领域和前沿问题追踪研究,及时推动营商环境适应性升级,最大限度保障政策制度适时、适配;提升“决定先行+条例跟进”等立法创新模式的引领效能,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容错机制,数字赋能政策实施与协同联动,以法治护航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区、内陆开放高地等实践创新。
以“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指引,进一步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提升全球产业对接与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还首提“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体现了内外开放并重的明确政策导向。进一步织密和畅通对内对外通道网络,是有效衔接市场供需、畅通经济循环的基础保障。以成渝中线高铁建设等标志性项目为牵引,持续推动“1小时通勤圈”向绵阳、泸州、万州等次级节点城市延伸,并持续推进构建联通国内外主要市场、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立体网络体系,以通道畅达带动产业对接、市场融合。抓硬联通的同时,更须致力于软联通升级。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重点,关键在于统一内外贸规则制度、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也便利内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同时,需持续强化多式联运一体衔接,大力推动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拓展深化“一单制”改革成果,切实降低国内国际物流成本和中欧班列(成渝)返程空箱率。进一步用好用足自贸区等开放平台,着力培育本土离岸公司,推动新型离岸贸易发展,提升“买全球、卖全球”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资源要素集聚与配置能力的国际消费中心。此外,川渝两地需持续合力争取国家赋权改革,协同开展“渝贸全球”“川行天下”等市场拓展活动,推动川渝企业和品牌出境出海,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