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法治力量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动能用实际行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奋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法治赋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者按
以法治力量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动能
用实际行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奋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法治赋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曾维伦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用法治方式规范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建设,对于繁荣发展新时代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担负着重要使命责任。我们将以执行落实《条例》为契机,聚焦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深化社科领域改革,集成优势、强化协同,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理论创新和文明传承

  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价值在于推动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先导作用。高校要按照《条例》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自觉担当起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使命。一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帮助干部群众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校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社科工作者要发挥自身学术底蕴深厚的优势,主动参与理论宣传工作,通过理论宣讲、政策宣传、学术报告等方式,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深远道理学理哲理。三要在推进文明传承中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传承文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高校在其中担负重要职责。要按照《条例》的规定要求,发挥学科优势,组织精干力量,加强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的传承、研究和转化工作,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城市培根铸魂,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和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重庆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高校学科汇聚、人才济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聚焦重庆高质量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深化改革发展探索的新经验,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一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尤其要围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部署,深入研究重庆在全国大局中的区域定位和使命任务,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开展对策研究,为服务“国之大者”提供智力支持。二要加强智库建设,提升咨政建言能力。要优化人才结构,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创新研究方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政策模拟与研判精度,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团队。三要下沉一线听民意汇民智。社科工作者要跳出“围绕概念打转转”的研究范式,深入基层一线,扎实开展调研,精准把握实情,既要着力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将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惠民实效,又要善于从基层群众的实践探索中发现最佳市域实践,从个案中总结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以优化人才专项工程引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一战略部署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发掘、培养和成长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具体到重庆的人才培育实践,就是要打破现有体制机制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激发科研团队研究活力,形成“引育用留”闭环,进一步推动重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一要加快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构建反映办学特色的学科体系,确定若干主干学科方向,集中资源建设优势学科和基础学科,壮大特色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学科支撑。二要建立以创新质量、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要科学设置评价考核周期和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的考核周期,浓厚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造潜能。三要建立健全人才综合服务保障制度。要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环节,完善政策体系,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全方位服务保障。要通过跨部门协同与数字化服务,提升服务效能,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