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法治力量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动能用实际行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奋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法治赋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者按
以法治力量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动能
用实际行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奋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法治赋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实际行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张卫国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加强和规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必须回答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命题,让“理论照进现实”,积极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立时代之潮头,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条例》提出,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题中之义。要强化系统性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优势,统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等研究力量,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发挥高校社科普及功能,深入开展宣传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构建学术性表达,夯实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应用基础。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中的应用研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

  通古今之变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条例》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重庆智慧。对高校而言,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社会治理智慧和科学思维方法,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又深耕中国大地、传承文明基因。要全面推进典籍整理、研究诠释。发挥历史学、哲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优势,结合地域特色,开展文献典籍整理,加强出土文献、民族文献整理与语言文字研究,聚焦甲骨文、古代诗文、碑刻铭文、古代律法等领域,推动文献整理与文明探源,挖掘地方志、碑刻等史料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勾勒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图景。要强化特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聚焦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深度挖掘重庆区域文化资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交融中讲好重庆故事,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建好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开展红色文化研究、革命文物保护,使文物说话、文化发声,让红岩精神生生不息。

  应战略之急需,服务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

  《条例》强调,要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这是高校提升学术原创能力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优化学科布局,构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科体系。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培育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加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发挥一流学科的引领作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要建好新型智库,健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坚持面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聚焦服务重庆“六区一高地”建设,兼顾《条例》指出的重大战略需求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超大城市治理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决策部门,快速响应科研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形成战略咨询、政策评估、治理创新构架,为党和国家关心的大事难事急事提供智力支持。

  发思想之先声,推动中国经验、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条例》提出,要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阵地,讲好中国故事、重庆故事。高校应当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大局出发,着力构建特色更加鲜明、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守高校作为思想高地和智慧殿堂的定位,回应文明对话的时代需求,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提炼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传统智慧转化、创新和输出为全球治理的知识资源。在高标准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基础上,打造一批面向更大范围的文明交流互鉴创新平台,以学生和学者的双向流动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要创新话语体系,持续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给世界,必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既需要情理引导,也需要学理支撑,其中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或缺。

  (作者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