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江津样本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三位一体”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深化推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建设
第008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奋力打造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江津样本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加快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位一体”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深化推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三位一体”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刘燕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求,构建“思想铸魂、课程增效、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从形式覆盖向实质增效的深刻转变,为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思想铸魂,突出劳动育人价值引领。价值塑造是劳动教育的核心。高校应把牢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将劳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成才观和奋斗观。一是树牢劳动价值观。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铸魂育人,开展“劳模大讲堂”“工匠进校园”等主题鲜明的劳动教育活动,邀请劳动模范、行业标兵现身说法,用鲜活事例诠释劳动价值的时代内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培育劳动成才观。创新开展“专业+劳动”主题教育,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开展专业实践,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将劳动实践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劳动成就梦想”的真谛,破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三是弘扬劳动奋斗观。将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特色红色资源融入劳动教育,开展“重走奋斗路”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具体实践中感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思想自觉。

  突出课程增效,完善劳动育人知识图谱。课程建设是劳动育人的基础环节。高校劳动教育需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基础必修—专业融合—拓展创新”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转变。一是开设必修课程。高校应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劳动知识体系。二是融合学科特色。积极探索“劳动+X”模式,推进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中融入劳动教育要素和实践项目,构建融入日常、贯穿始终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开展递进式教学设计、差异化专业适配、全过程价值引领,构建螺旋式上升的劳动教育体系。三是拓展课程模块。高校应拓展“未来劳动”创新课程,建设“劳动教育云平台”,将劳动教育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相结合,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等开发特色课程模块,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推动劳动教育深入产业一线,提升学生产业适应力和技术创新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加强实践创新,打造劳动育人多维场域。实践性是劳动育人的本质特征。劳动教育需突破传统模式,构建“校内基地—校外网络—云端平台”三维实践体系,推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有机统一。一是建设校内实践基地。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通过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开设劳动创新工坊、开发劳动实践岗位、划定校园劳动“责任区”等,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强化浸润式劳动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二是拓展校外实践网络。紧密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与长安汽车、重庆京东方等本地龙头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共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实施“双导师制”联合指导,让学生在生产一线接受劳动教育,推动“做中学、学中做”深度融合。三是开发云端实践平台。高校应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建立“高校+企业+社区+N”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元宇宙农场”“数字孪生工厂”等云端实践项目,引导学生通过数字建模、虚拟仿真等技术参与数字劳动实践,实现数字空间与劳动场景的精准匹配。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研究院,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重点课题:K23ZG3260050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