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不仅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关键环节,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要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围绕加快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这一重要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高质量人才服务保障。
理念革新,开辟高效适需的终身教育新路径。依靠终身教育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要提高站位,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要推动终身教育战略转型。积极探索适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要求的终身教育发展新路径、新载体,健全协同机制,重塑评价体系,强化终身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探索形成灵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终身教育新模式,优化升级终身教育结构体系,分类分层地推动实现智慧化、跨界化、精准化、多元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转变终身教育服务面向。面向全体市民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终身教育与区域产业迭代升级同频共振,提升终身教育的适应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尤其应锚定特定产业领域,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一体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供优质的定制化服务,构建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捷的终身教育支持服务体系。要创新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出台《重庆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终身学习服务机制,有组织地推动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促进全要素协同发展,真正把终身教育办在群众身边,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制度重构,打造立体协同的终身教育新引擎。推动终身教育从“局部探索”向“系统设计”升级,要在破解瓶颈制约上下功夫,着力重构终身教育制度以形成新动力支撑。要建立统一的市域资历框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成果和能力为导向,探索全市统一的资历等级标准,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市域资历框架,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壁垒,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学习经历、工作实践之间构建“等值互认”与“立交互通”的基础性制度体系,促进教育系统和人力资源市场有效衔接,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要搭建区域性学分银行平台。在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下,一体推进重庆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持续破除阻碍学习成果数据资源流通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梗阻,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并着力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学分银行协作机制,实现跨省份、跨机构学分累积与互认,为学习者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要实施体系化学习成果认证。加强多部门协同创新,打破组织机构壁垒,健全第三方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充分运用新技术开发应用智能化认证工具,严格标准和程序,稳步扩大学习成果认证场景应用,构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类学习成果互融互通的认证服务网络体系,实施“学分兑换职业资格”试点,促进多类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实践。
技术跃迁,重塑数智赋能的终身教育新生态。促进终身教育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跃升,要深刻把握数智赋能教育变革的逻辑,全面构建独具特色的终身教育数字化新生态。要打造面向未来的学习形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赋能终身教育创新发展,基于智能敏捷的环境设施、跨界融合的学习场景、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一体承载丰富的教育信息、优质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空间、精准的过程反馈、动态的学分存储、高效的认证转换等,以数智赋能城乡居民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打造全天候、全场域、全周期的新型终身学习“生态圈”。要建设链接世界的数字化大学。跳出传统教育范式,有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融合发展为载体,加快布局建设未来大学形态,建设“重庆数字大学”,打造一个无边界的学习社区和知识共享平台,形成育人为本、系统集成、要素互联、智慧共享的终身教育发展新样态。要构建精准智能的治理格局。优化“终身学习一件事”服务平台,推动跨越层级、系统、部门、业务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将数字化标准建设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构建“数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终身教育“循数治理”新格局,实现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响应、个性化服务、科学化治理,推动实现全市终身教育高效协同、整体智治。
[作者系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副校长,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项目:JD2024Z02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