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野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范式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人工智能+教育”驱动影视产业人才培养以“三个强化”提升高校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全球视野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范式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人工智能+教育”驱动影视产业人才培养
以“三个强化”提升高校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笔谈

以“三个强化”提升高校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哈宁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社会服务新高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有效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治理,一流治理需要一流人才。一是调整学科专业。积极响应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人才需求,立足高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做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相关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升级、迭代和新建工作。按照“新设一批、共建一批、转型一批”的模式,加快开设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紧缺急需学科专业,联合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共建一批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相关学科专业,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改造一批城市管理、城市设计等传统学科专业,推动学科专业提档升级,更好支撑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二是迭代教学体系。建立课程教材定期更新机制,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实际需求科学对接,及时融入相关领域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结合人才培养不同阶段,对应开发集中式、关联性、体系化课程群,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三是创新培养模式。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产教协同育人载体,推动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构建以城市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培养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人才。推动跨校联合学士学位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开展“法学+”“人工智能+”等人才培养,加快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是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由之路。一是打造创新平台。依托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一批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聚焦城市感知网络、智能决策系统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研发与创新。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研究模式,打破高校各学科壁垒,整合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公共管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领域资源,依托学科交叉优势,成立实体化研究机构,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高端智库。二是开展政策研究。针对超大城市存在的片面追求规模、功能过度集中、人口过度集聚、“大城市病”加剧等问题,高校可联合地方政府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形成研究课题清单,以定向攻关方式开展深度政策研究。通过精准分析问题根源和演化规律,从理论层面深入论证政策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实施方案,推动城市治理政策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适应转变,提升城市治理的预见性和精准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持续创新的制度动能。三是促进技术转化。整合高校、政府和企业资源,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高等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为载体,搭建技术应用的中试平台与场景试验场,持续推动校地、校企联合开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项目孵化、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场景设计、成果转化等工作,加速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向治理实践的转化,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技术迭代提供核心动力。

  强化校地协同治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和领域,需要综合施策、多方协同。一是完善互动机制。推动高校与政府建立更加畅通的数据共享机制,更好地发挥高校在数据分析、传输和处理中的优势作用,破除行政数据与学术研究间的制度性壁垒,提升数据治理水平。推广高校和镇街联建机制,嵌入社区治理体系,深入基层社区开展党群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文化综合服务等专业化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依托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优势,参与社区矛盾调解、公共空间规划等治理工作,实现理论下沉与实践转化,提升基层治理韧性和效率。二是加强治理保障。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和平台等优势,对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标准在实践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跟踪研究,促进治理标准的动态优化和持续改进。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数字技术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协同构建技术治理的伦理框架与制度规范,确保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三是营造治理氛围。发挥高校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开展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活动等,弘扬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重庆市教委,本文为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科技局科技智库调研课题:2024KXKT23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