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野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范式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人工智能+教育”驱动影视产业人才培养以“三个强化”提升高校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全球视野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范式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人工智能+教育”驱动影视产业人才培养
以“三个强化”提升高校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李文峰

  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体,文明培育是方向,文明实践是保障,文明创建是途径。要以文明培育为统领、文明实践为引擎、文明创建为抓手,鲜明突出文明培育主题、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形式、创新丰富文明创建载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强化价值引领,加强文明培育,铸就精神文明建设之“魂”。文明培育说到底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聚焦的是培养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一要明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要注重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立心铸魂,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二要守公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整体的道德秩序,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要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同向同行,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以德立信、以德服众,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三要严私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对个人操守和行为的严格约束,崇尚严于律己的私德。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从自身内省中增强修德立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

  构筑精神高地,强化文明实践,彰显精神文明建设之“效”。文明实践是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保障。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一要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从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文化传承保护、文明风尚培育、网络文明建设等方面,打造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明实践项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品牌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要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五有”标准,依托智慧平台,聚焦地方特色,整体统筹内容,构建服务体系,建立运行机制,推动文明培育提质培优、文明实践联建共建、文明创建改进创新,不断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社会的风向标。要注重典型示范、树立先锋导向,广泛宣传典型人物的高尚品德、先进事迹、突出贡献,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氛围。

  聚焦民生福祉,深化文明创建,激发精神文明建设之“力”。文明创建工作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职机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在组织领导上突出主体责任,将文明创建与党建、群团、业务工作一体推进情况纳入单位管理考核,进一步提升文明创建工作质效。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按照“瘦身、减负、少测、低扰、降噪、提质”思路,从制度设计、指标设置、评估方式、认定办法等方面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全面改革创新,既让创建工作可感可及,又让评估工作无感无扰,把文明创建和学习教育相结合,坚决防止“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提升治理效能。三要激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用好“家门口力量”,引导居委会(村委会)、业委会(村小组)及“三长”、网络达人、志愿者等群体,宣传政策、策划活动、解决民需,推动群众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真正实现群众当主体、唱主角,让人民群众在“润物细无声”的文明氛围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科技大学分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