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野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范式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人工智能+教育”驱动影视产业人才培养以“三个强化”提升高校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全球视野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范式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人工智能+教育”驱动影视产业人才培养
以“三个强化”提升高校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笔谈

以全球视野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庆范式

徐新鹏

  南岸区黄桷垭老街,市民在绿树成荫的观景台拍照打卡。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一体化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为美丽重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重大任务。立足“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叠加的独特市情,重庆必须放眼全球,汲取先进经验,以世界眼光锚定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坐标。纵观伦敦金丝雀码头的智慧社区转型、纽约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优化、东京精细化韧性管理及巴黎文化治理实践,全球超大城市呈现“创新引领、技术赋能、协同共治、人文关怀”的治理脉络。重庆当以改革创新精神,系统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兼具“世界水平”与“巴渝特色”的治理范式,为新时代中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开辟新路径。

  科技赋智,构筑智慧治理全球标杆

  全球先进城市正将数智技术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引擎。构建全域感知网络、强化数据融通共享、深化AI决策支撑是实现智慧治理的核心路径。伦敦金丝雀码头社区依托AI中枢,实现楼宇能耗、交通流量、安防监控的毫秒级响应与联动调度,打造“会呼吸”的智慧社区典范。纽约的“城市数据银行”、东京的“超级城市”计划均将全域感知网络作为智慧治理重要抓手。对标国际前沿,重庆应加快推动AI赋能“城市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城市治理科学精细高效、城市运行精准人性化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是打造全域智能感知体系。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点区域,部署融合北斗定位、量子传感器的“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城市运行体征的实时监测与风险预警,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二是建设城市级数据中枢与智能中枢。借鉴纽约经验,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有序共享,落实好《重庆市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行动计划(2025—2027年)》,引入“城市大脑”架构,聚焦交通拥堵疏导、城市内涝预测、公共卫生应急等典型场景,提升科学预判与精准响应能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宜居韧性智慧治理样板。三是深化智慧场景创新应用。推广“无感办事”服务,在社区医疗、智慧停车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跨境数据流动与智慧城市合作新模式,推动智慧治理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跃升,为全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数智驱动”的重庆方案。

  体制赋权,创新协同治理国际范式

  破解“九龙治水”超大城市治理困局需强化制度创新。优化层级权责、创新协同机制、打破数据孤岛是体制赋权的关键。日本设立“首都圈整备委员会”“国土厅大都市圈整备局”等机构,发挥其在东京城市治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在应对地震、台风等巨灾时展现出高效的组织能力。聚焦“大综合一体化”改革,重庆着力打造具有全国辨识度的超大城市治理体制。一是深化机构职能整合与重心下移。优化“市级统筹决策—区县主战执行—街镇强基赋能”链条,编制清晰的权责清单,试点在中心城区街道整合城管、环保、市场监管等力量,结合基层网格员,打造立体综合服务队伍。二是构建多元共治生态圈。借鉴伦敦“社区契约”模式,在解放碑、南滨路等核心商圈及文旅区,推动成立由政府部门、企业商户、业主代表、社会组织参与的共治委员会,在环境维护、业态引导、应急管理中形成合力。探索“城市治理合伙人”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力量参与工业遗址改造、老旧社区更新、智慧停车场建设等。三是强化法治与标准支撑。对标国际先进理念,探索制定《重庆市超大城市治理条例》,将数字治理规则、风险防控标准、多元参与机制等创新实践予以固化。建立“山城治理标准库”,在智慧城管、韧性社区、无障碍环境等领域输出“重庆标准”,为全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人文赋魂,塑造人本城市宜居典范

  城市治理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文化铸魂、精准服务、空间友好是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三大支柱。巴黎将文化复兴作为城市更新的灵魂,将废弃的奥赛火车站改造成世界级美术馆,在玛莱区推动“生活实验室”,让市民参与街区活化设计,使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交融共生。重庆应继续书写好人本治理新篇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一是活化巴渝文脉,厚植城市底蕴。系统推进十八梯、山城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更新,打造“母城记忆”文化走廊与“两江四岸”人文风景眼。将“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与精神家园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IP。二是升级全龄友好服务,提升生活品质。借鉴伦敦巴特西电站社区化经验,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优化教育、医疗、养老设施布局。针对“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需求,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开发“一键通”紧急呼叫、无障碍出行导航等适老化、普惠化数字服务。三是营造活力共享空间,激发市民参与热情。持续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串联山水资源与人文节点,创造可漫步、可休憩、可交往的空间。升级打造“山城民声”平台,试点“社区规划师”制度,让专业力量引导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培育“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使超大城市治理充满人文温度与烟火气息。

  生态筑基,打造绿色韧性全球样板

  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城市安全已成全球共识。将生态优先与韧性建设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是关键举措。伦敦制定的《零碳伦敦:1.5℃行动方案》“零碳城市”计划,通过拥堵收费、超低排放区、大规模绿色基建组合拳,系统性降低碳排放。重庆要立足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实际,探索山地超大城市绿色韧性发展之路。一是强化生态屏障功能。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攻坚,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域推广“生态修复+智慧管控”模式,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森林、湿地、消落带生态状况。二是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推广智能回收设施。优化能源结构,在两江新区、高新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推广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造,探索具有山地特色的近零能耗建筑。三是提升全域全周期韧性。借鉴“东京Amesh”降雨信息系统经验,建设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智能化监测预警与工程治理。开展“韧性社区”“韧性街区”创建,提升基层单元自救互救能力。通过绿色筑基、智慧赋能、协同联防,打造安全韧性水平全国领先的山地超大城市治理典范,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贡献“重庆智慧”。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