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高达24.43亿元,4年巨亏超10亿元,现在已濒临破产——湖南张家界的大庸古城最近登上了央视《焦点访谈》。一度是当地“明星项目”的大庸古城,4年来唯一一个经营性盈利项目竟然只有停车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就大庸古城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中深刻汲取教训。
据报道,整个大庸古城项目占地240亩,建筑风格融合明清建筑元素与土家族特色。比面积更大的,是当地立项之初的雄心。古城定位称要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文化旅游新标杆,建成后预计每年实现营收近5亿元,每年实现净利润近2亿元。理想丰满,现实却过于骨感:去年上半年,仅2300人购票,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
古城成空城,原因直指“跟风”。该项目母公司负责人承认,“看人家古城古镇搞得好,总认为自己造一个出来,我也可能运营得好”。报道显示,大庸古城从立项到开工仅用了3个月。前期论证不足,一些项目内容边建边改、停停改改,甚至出现“施工等设计”的情况,整个项目粗劣程度可见一斑。
这几年,围绕人造古城的争议越来越多。多逛几个古城,你很难不怀疑它们背后是同一个开发商,否则怎么吃的都是鱿鱼土豆,吹的都是“想你的风”。久而久之,游客自然也懂得“避雷”了。早在2018年,就有419个“问题小镇”被淘汰整改,其中许多便是以仿古为特色的小镇。这说明,类似现象不是张家界一地一事,而是某种地方文旅产业的系统性积弊。
表面上看,生造出来的古城门可罗雀,是论证不足、创新稀缺的问题,但病根还是在于观念扭曲和机制失灵。个别官员为追求显绩,急于用“明星项目”为自己镀金,仅凭主观臆断作决策,丧失了对公共资金的敬畏之心。机制层面大亮绿灯,则进一步放大了决策失误的危害。如果大庸古城立项之初,扎扎实实开展了专家论证、群众听证,24.43亿元可能就不会打水漂。拍板盲目冲动、监督层层失守,共同酿成了项目烂尾和资金流失的后果。
谋求文旅产业发展,讲究“慢工出细活”。真正能吸引游客的古城古镇,要么是历史积淀极其丰厚,要么是人文体验格外突出。打造这样的旅游目的地,领导干部必须拿出科学务实的作风,摒弃“短平快”的投机思维,用专业的规划、严谨的论证引导项目走正轨。假如论证下来发现可行性有限,就要敢于及时叫停,不能用“赌”的心态将错就错。如此,大项目才不至于沦为权力失范的活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