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提升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四大抓手多维协同加快推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速培育重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共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重庆提升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四大抓手
多维协同加快推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速培育重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
共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

张文博

  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强调,全力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奋力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局面。成渝地区职业教育承担着区域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产教融合作为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加强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区域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共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全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对接双城经济圈发展需求,跨校合作共建专业群。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适配是时代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川渝两地高校要通过跨区域合作,聚焦重点产业需求,联合打造特色专业群。以区域需求为导向,逐步构建“专业互通—课程共建—学分互认—资源共享”体系,推动跨区域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为双城经济圈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建立川渝两地跨校合作共建专业群的动态调整机制。结合高校专业建设标准,围绕川渝两地重点产业,如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建立专业群联合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产业调研,明确专业共建标准、共享机制等细则,对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方式等进行科学调整,动态优化专业布局。二是建立双城经济圈高校专业群资源库,实现课程互选、资源共享。整合川渝两地高校优势专业课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资源库,实现学生跨校在线选修课程。同时,建立健全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确保共享课程符合双方培养要求。三是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依托川渝两地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发跨校课程管理的数字化系统,明确课程互认范围、转换规则及操作流程,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成果互认等,实现学生选课、成绩考核、学分转换全流程数字化。

  强化川渝两地政行企校协同,共促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联动资源,持续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各方资源并合理配置,推动多方协同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保障成渝双城互动育人的有效性。一是通过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建立“政府统筹、行业对接、企业参与、学校服务”的四维协同机制,形成“规划共商共定、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共育共用”的新格局。二是打造分级产教融合平台,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推进建成国家级产教联合体、成渝地区区域性产业学院集群、跨区域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三级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兼具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能力训练等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服务,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对接。三是以川渝两地头部高校为牵头单位,形成“双核”引领格局,吸纳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参与,组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团队。在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等创新高地,按产业环节划分专业群模块,联合实施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产业—教育—创新”三环融合,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保障资源互通。

  推动川渝两地师资互用互培,促进科研协同创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驱动。要加快建设成渝地区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力、引导力,充分发挥专业集群“1+1>2”的集聚效应,全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是持续推动“川渝教师互换计划”,深化师资双向流动。加强师资交流,持续深化互聘机制,川渝两地高校适当放开教师编制,实现跨区域柔性引进。同时,设立联合培养计划,组织开展高校青年教师联合培养、联合开设师资研修班、联合开展教研活动等,形成“共引共享、互聘互用”的闭环,助力高校教师依托专业集群跨学校跨区域授课、指导、进修、交流与培养,达到优质资源互换互用。二是建立跨区域“双师型”教师聘用及共享平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的关键,要采用“校企协同、项目驱动”的方式,构建成渝地区“双师型”教师互动机制,整合两地优质课程资源、企业资源辅助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企业实训、项目实战、技能实操的四段式培养,实现“培养—就业”之间的无缝衔接。三是共建跨区域科研协同创新联合体。设立成渝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允许科研经费跨区域流动使用,支持跨区域项目设备采购与人才引进,形成跨区域合作项目,包括联合实验室与科研平台、共享跨区域的大型科研设备等;推动高校之间联合申报、承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形成申报、研究、成果等多层次的科研协同联合态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202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43307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