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提升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四大抓手多维协同加快推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速培育重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共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重庆提升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四大抓手
多维协同加快推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速培育重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
共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多维协同加快推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李旭阁

  南岸区南坪商圈,蓝天白云美不胜收。特约摄影 郭旭

  建设美丽重庆,是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实际行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双碳”目标与长江大保护双重战略叠加下,重庆正在从污染防治向系统治理跃升、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转变、从末端治理向全域共治迈进。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要发挥好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和体制优势四个方面的发展优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坚持系统重构,重塑生态治理体系。重庆地理环境复杂,地形结构奇特,在8.24万平方公里辖区内,山地丘陵占比超90%,森林覆盖面积6804万亩,‌长江流经里程达691公里;并且作为西南地区工业第一城,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等领域领跑全国。在地理条件与产业结构的双重叠加下,重庆可以通过“三维立体治理”的创新路径,构建“山顶生态屏障、山腰产业升级、江岸生态修复”的垂直治理体系,解决经济发展需求、人民生活需要等问题。一是进行生态项目整治,划定生态标准,对生态区内不符合标准的各类违章、违规建筑物进行拆除;同时推进生态移民保障,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形成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双向共赢。二是通过产业绿色化与能源低碳化的双轮驱动,逐步改写老工业基地的“基因代码”。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实现碳排放逐年递减;铝材制造业可以通过引入氢能焙烧系统,实现生产能耗的快速降低;推动“电力引擎”布局,实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提升,构建起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的绿色产业链闭环。三是通过智慧生态系统的构建,激活山水之城的数字生命力。在长江重庆段流域布设多个智能监测点,通过5G+AI技术,实现水质污染溯源;建立“生态眼”智慧平台,实时整合各区县各部门提供的空气质量数据,对大气污染源进行毫秒级响应;通过推进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使重庆生态治理从经验判断转向智能决策,有效提高环保水平。

  推动机制创新,激活绿色发展引擎。绿色发展的长效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持续优化的措施。重庆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极大地展现了工程治污与生态涵养的协同效应。在治理创新方面,重庆率先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全面签署《长江流域川渝第二轮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长江流域渝鄂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乌江流域渝黔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长江干流重庆段实现四川—重庆—湖北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线贯通”,为重庆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内驱动力。一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允许区县间交易造林指标;创新林业碳汇开发模式,打造生态价值转化场景,形成森林、江河、山地丘陵三位一体的固碳体系;改革产权制度,通过颁发生态地票积极推动生态资源资本化流转。二是通过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改革,释放绿色发展新活力。创立“环境医院”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污染治理“一站式”服务,降低治理成本;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构建排污强度与交易价格挂钩机制;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发展,发行长江经济带绿色债券,建立环境风险与信贷评级的联动机制。三是努力完善法治保障体系,筑牢生态红线。坚持落实《重庆市长江防护林体系管理条例》,对违规行为狠抓狠打,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江长+检察长+警长”和“林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同时推进司法领域积极创新,推动法院设立长江生态法庭,探索“生态修复令”等司法裁判模式。

  推动战略升维,培育绿色增长动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路径,重庆正加速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集群。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中心,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汇集新能源装备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立环保科技园,尝试在不同生产领域引进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结合现有基础推动环保科技不断发展;在循环经济领域,创建“无废城市”样板,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不断提高。二是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深度融合。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打造“碳中和景区”,通过开通碳积分系统,可以获得景区门票优惠,以此引导游客低碳消费;发展生态渔业,建立“鱼菜共生”系统,既可以促进食物更加绿色环保,又可以提高单位水体产值;数字技术赋能方面,可以搭建新型智能建造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AI等技术手段,实现施工建造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升建造性价比,并实现建设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三是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在中心城区建成“轨道+步行”体系,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市区交通压力;启动“无废细胞”工程,创建绿色社区,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减少因垃圾分类失误造成的废料损耗;在碳普惠创新方面,积极引导市民注册“碳惠通”平台,点“绿”成“金”,实现碳积分与公交出行、商超消费的互通兑换,让碳减量变“真金白银”。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中央高校业务经费项目:2021CDSKXYMY010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