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其农业发展的“立体性”与“碎片化”特征明显。因此,要以科技提升效能、产业聚合资源、文化赋能品牌、人才促进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高效发展。
提升重庆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是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动能。一要加强山地农机装备研发。依托全市农业科研院所、人工智能平台及农业龙头企业,聚焦山地农业特性开发轻量化、高蓄能、家庭式智能农机,构建低空遥感监测网络,提高陡坡梯田碎田作业效率。二要突破种业科技瓶颈。联合涉农高校、农科院等种质研发机构,培育高山高产抗逆特色品种,实施良种“育繁售”一体化推进,提升良种覆盖率,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收益。三要完善智能化农业管理体系。依托北斗定位、5G和遥感技术建立农田三维数字模型,动态分析土壤墒情与光照分布,优化种植规划和空间布局。同时,利用气候、地质及作物生长等数据指导防灾减灾,为脐橙、柠檬、花椒、辣椒等特色产业提供霜冻预警、AI辅助种植决策等便捷式服务。四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资金投入体系,通过耐心资本、税收减免、专项债券等方式,撬动多元主体投入农业研发,推动科技、产业、人才协同发展。
彰显重庆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品质。立足重庆山地绿色农业资源禀赋,全面推进生产方式变革与产业链价值跃升。一是加快传统农业绿色化升级。系统整合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碳汇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加快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脆弱性修复,有效保障山地农业生态屏障功能。抓住数字重庆建设契机,以“人工智能+”改造山地农业供应链和生产管理系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安全水平。依托区块链溯源技术打造“渝农链”平台,对巫山脆李、石柱黄连、潼南柠檬等山地特色农产品实施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保障其绿色品质。二是加快生态产业化落地。创新“山地资源—生态资产—资本变现”商业模式,构建山地农业生态价值市场化转换的多元平台,促使“三变改革”落实落细。依托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矩阵,推动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三是培育绿色高附加值业态。依托山地景观开发特色项目,打造VR农场、数字农文博物馆等沉浸式场景,创设“农场采摘+非遗传承+特色民宿”组合套餐,丰富“农业+文旅”业态。深度挖掘山地绿色农产品康养功能,加快“药膳同源”标准化认定,培育“医养+康养”的大健康农业生态。
创新重庆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立足重庆山地立体农业资源,系统推进要素配置与品牌升级。一是提升重庆山地农业运营能力。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山区耕地集约化整治,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山地农业产量产能。创设“农链贷”“惠农贷”“兴农贷”等涉农金融产品,配套农业保险和担保服务,切实提高供应链融资效率和产业韧性。搭建山地农业大数据平台,多口径开放数据服务,精准指导农户生产运营,助力小农户与大市场高效衔接。二是以共享机制驱动资源高效配置。通过多元利益联结和股份制改造,活化利用闲散资源;通过算法推介保障农机精准化服务;通过技术共享和订单式服务实现专家远程指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巴渝农耕文化品牌建设。一方面,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以“跨境电商+海外仓”的方式,主推柑橘、食用菌等特色品类跨境贸易,并在“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设立“重庆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加快数字化分级标准体系建设并嵌入国际认证体系,提升山地农产品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以巴渝农耕场景为视觉符号,通过“地理标志+非遗工坊”双认证,统一品牌识别体系,并同步打造数字化传播矩阵,提升巴渝特色农业品牌标识度。
引育重庆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各类人才。以人才赋能创新为宗旨,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作。一是精准引才。以“产业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形式选派农业专家、科技骨干等技术型人才;以“揭榜挂帅”方式吸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人才;以“归雁经济”“名誉村主任”“致富带头人”等方式吸引乡村创业型人才。二是深化育才。整合新农科、新工科院校资源,建立重庆山地农业现代化产业学院,联动“潼南柠檬科技小院”“梁平稻科技小院”等一线阵地孵化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快实施“新农科定向培育”与“乡村CEO”计划,大力培养懂农业、精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农商管理人才。三是因地用才。聚焦渝东北柑橘、脆李等产业,用好懂农业、会技术的科技型人才;围绕渝东南非遗传承与中药材产业,用好传统技艺与数字化推广的治理型人才;着眼渝西冷链物流与品牌运营,用好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建设的经营型人才。四是优境留才。通过创业扶持、住房保障、教育支持、人文关怀等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扎根巴渝大地,多措并举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做到留才更留心。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5KCS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