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央企既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也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积极履行文化使命,将自身优势与文化资源紧密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央企力量。
守护红色根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央企立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高度,创新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一是深化教育实践。构建“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工作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员工培训体系。如国家电网打造“电力红色讲堂”,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中建集团通过“大国工匠进工地”等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基层。二是创新文化载体。依托全媒体传播体系创作主旋律文化精品。如华润集团联合央视制作《红色财经·信物百年》纪录片,以企业历史文物讲述百年奋斗的价值追求。利用科技手段挖掘传统文化潜力,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石窟艺术全景和濒危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三是守护红色根脉。系统保护红色文化遗产,推动传承红色基因。国务院国资委已发布100余个央企工业文化遗产项目,命名100余个央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峡集团有2个工业文化遗产(葛洲坝水利枢纽为国家工业遗产,隔河岩水利工程为央企工业文化遗产);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峡工程、金沙江巨型水电站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葛洲坝水利枢纽、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为央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发挥着重要作用。
做强经济引擎,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央企以文化产业升级为抓手,构建文化服务体系,激活文化创新动能。一是加速布局文化数字化赛道。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积极布局数字文化赛道,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如中国电科研发“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BSI)”,为数字藏品、网络文学确权交易提供技术支撑,激活巨大数字文化市场;中国移动打造“5G+AR中华文化元宇宙平台”,实现故宫、敦煌等文化遗产的虚实共生。二是打造产业集群高地。以国家级文化项目为支点,统筹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如保利集团优化贸易、做强文化,形成具有保利特色的文化产业链;中国旅游集团打造中旅旅行智慧旅游旗舰店,引入高科技数字化设备,促进文化和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三是创新资本运作模式。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破解文化企业融资瓶颈。如中信集团等三方投资成立的公司,联合地方资本设立大有·吉象产业基金,赋能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绿色低碳与数字化转型。
聚焦城乡基层,投身公共文化服务。构筑基层群众精神文化家园,以创新实践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一是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聚焦城乡基层文化设施薄弱环节,构建“流动+固定”互补的服务网络。如中国移动打造“5G智慧文化驿站”,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依托数字技术重塑服务流程,搭建智能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如中国电信开发“云端文化馆”系统,整合全国3000余家文化场馆资源,实现“一键预约、跨域共享”。三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立需求调研反馈机制,推出分众化、特色化文化产品。如中粮集团联合社区打造“文化粮仓”品牌,通过“银龄文化沙龙”等活动构建全龄段服务闭环体系。
注重多方协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央企需积极与政府、文物部门和科研机构合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支持。一是深入参与文物保护修复。加强对重要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通过加强对国家工业遗产、人民兵工精神教育基地等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工业发展历程。二是持续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长江文物的多重价值,三峡集团的三峡工程博物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重庆工业博物馆、中国铁建参与的长江文明馆等一批长江流域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建强了文物展示阵地。三是注重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在工程建设中,坚持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如三峡工程建设,开启了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进行文物保护规划和评估的先河,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规模最大的文物抢救保护行动,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00余项。
深化对外合作,加强国际传播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促进中外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央企需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辨识度和触达力,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一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以文化为媒,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平台。如三峡集团承办“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培训交流营,深化国际友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出版发行《世界超级工程:中国三峡工程建设开发的实践与经验》等一批双语图书,持续向外推出文化精品著作。二是加强文化对外推介。精心策划重大主题,深化拓展与媒体合作,推进对外宣传,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展现中国形象的优秀文化。三是深化国际文化合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需广泛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交流机制化常态化。如中国出版集团将“中国阅览室”开到牛津大学;招商局集团建设“丝路文化贸易港”,推动非遗产品、国潮品牌走向世界。
实施人才战略,彰显央企使命担当。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需实施系统性人才战略,破解文化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瓶颈,以梯队化人才结构支撑文化产业链升级。一是引育顶尖人才。瞄准文化科技融合前沿领域,搭建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如中国移动成立“元宇宙与虚实交互联合研究院”,吸引全球XR技术专家、数字艺术大师组建核心团队,主导国家级文化数字化标准制定;中国电科联合高校设立“文化遗产智能保护实验室”,引进国际顶尖文物修复科学家。二是锻造中坚力量。依托重大项目培养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华侨城集团通过“主题公园+影视IP+数字创意”多岗位轮训,培养懂文化、通市场、善运营的大量中层骨干。三是拓宽国际视野。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打造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