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持续深化对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实践和理论的认识关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一点思考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价值和推进策略奋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扫码关注!
第005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者按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持续深化对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实践和理论的认识
关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一点思考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价值和推进策略
奋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6 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任毅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产业维度上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对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川渝两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阶段性、结构性、系统性的重大成效,产业体系能级持续跃升、现代化产业格局初具规模、区域协同动能显著增强。川渝两地共谋共建,绘制了18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方向,打造了4个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聚焦关键领域,构建了“上下游互动、左右岸协同”的跨区域产业协同体系,形成了跨区域产业联盟,深度融合了锂电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储能等产业链,显著提升了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协同效应,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面向“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川渝两地应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制度支撑,统筹推进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和机制保障五大任务,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协同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一是强化产业协同联动,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体系。健全跨区域产业协同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统筹布局,推动重点产业集群错位发展,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整体配套能力。二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激活科技创新主引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做强西部(重庆)科学城与西部(成都)科学城“双核联动”,协同打造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筑牢生态产业支撑带。培育绿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孵化中心和绿色产业示范区,加快打造绿色制造新引擎。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产业承载与流通能力。加快交通枢纽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川渝高速公路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成渝两地“大数据走廊”和“东数西算”枢纽节点,提升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能力。五是创新产业协同机制,打造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成渝地区制度型开放,深化“川渝通办”改革,打通企业注册、税务申报等事项跨区域办理通道,提升市场主体经营便捷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