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核心课程。
为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近年来,重庆理工职业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行政大力支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全校教师参与,以探究“问题线与意义线”双线牵引为导向,把脉问诊改革育人评价方向。学院注重“课程教学模块化、实践平台立体化、自主学习数智化”三化融合,扩大课程育人载体;突出“理论主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活动课堂”四课堂贯通,扩宽育人广度。四年来,学校进行了“双线牵引、三化融合、四课贯通”的职业院校思政课育人模式改革实践有益探索。
“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重庆理工职业学院在理论主课堂上形成覆盖四门思政课的40多个实践教学主题,搭建立体化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学校把思政课搬出教室,讲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讲在企业生产线上、讲在红色教育基地里、讲在社会实践中、讲在网络社群、虚拟空间,让思政课堂场域更加开放,形式更加多样,情境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切。
在社会课堂上,突出与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相结合,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的“双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坚持走出去,充分利用重庆市内的红色资源,以纪念馆、博物馆、红色基地等社会资源,弥补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以校外社会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强化思政课社会大课堂阵地延伸,以学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为载体,提高社会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在网络课堂上,充分利用“互联网+课堂”联动模式,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学校围绕数字赋能思政教学的改革路向,利用钉钉课堂、腾讯课堂、5G新媒体、云上展览馆、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一系列既符合思政教学规律,又能迎合青年意愿,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数字化教学新实践。
在活动课堂上,围绕实践育人目标,学校开设思政课《德能实践》实践教学课程,并延伸人文思政课、美育思政课、劳育思政课等。依托课堂上唱一首红色歌曲、讲一个红色故事,课后读一本红色书籍、看一部红色影片“四红”活动和学生社团、思政剧场、思政主题展演等第二课堂思政教育载体和方式,充分利用思政系列精品话剧、思政活动月、讲赛结合等课外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搬上舞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融入“三全育人”整体格局。
学校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把思政课堂融入校企合作、融入产教融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课堂建在生产链上,建在生产车间,建在生产一线。长期开展以工匠精神为载体的“溪畔大讲坛”,邀请企业专家、劳动模范来校讲大思政课活动,将学生的“学”转换在体验与感悟的行为内化之中,增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教育。
通过近四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改革实践探索覆盖校内130余个班级、6000多名学生,《德能实践》成为特色实践课程,“四个一百”活动赋能全校师生,已初步形成思政课育人新模式。同时,还与巴南区人民法院、巴南区博物馆、巴南区综合实践中心、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等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分批次安排2000余名师生参与实践。该校还是巴南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先后与华南城中学、重庆人文艺术职业学校、界石镇桂花小学等15所中小学开展一体化大思政课实践活动,覆盖1000余名学生。截至目前,学校的教学实践成果相继得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网、中国教育在线等各类媒体报道30余次。
下一步,学校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讲活、讲深、讲透思政课,用好社会大课堂,多形式开展红色基地研学、劳动农场体验等。延伸网络课堂,搭建“融媒体+育人”平台。回归活动课堂,让唱、读、讲、展、演一体化推进。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宽边界育人体系。在重庆理工职业学院,这场以“红色”为底色的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正让思政课成为青年学子点燃信仰、践行初心的精神灯塔。
王家伟 高亮 黎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