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加快重塑人类劳动形态、内容和生产生活方式,这对人类劳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紧跟新时代新形势,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劳动教育要素、体系和模式变革,补齐劳动教育短板,不断彰显劳动教育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坚守育人导向之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人工智能逐渐替代人类部分劳动、不断塑造劳动新形态的背景下,劳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校社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科学认识数字劳动的本质内涵,准确把握数字劳动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特征,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坚守育人规律之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遵循教育规律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原则,其本质在于尊重学生发展特点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面对智能化浪潮衍生的技术至上、效率至上倾向,要警惕技术异化风险对劳动及其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局限性。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始终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按照“认知奠基—实践深化—反思提升”的螺旋上升规律构建课程体系。要坚守融合育人规律,以“五育融合”为主体内容,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场域,构建“大劳动教育”生态。要对接新劳动范式,遵循能力适配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培养“技术+人文”复合能力,强化“人机协作”核心素养的养成;要适应科技变革,遵循动态迭代规律,保持教育开放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创新丰富教育教学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劳动形态与劳动场景,更对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提出了新要求。远程劳动、共享劳动等新型劳动形态的涌现,智能工具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劳动教育必须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虚实融合、人机交互的教学新范式。要在传统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实体操作”双轨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三维劳动场景。创新“人机协同”教学方式,开发智能导师系统辅助指导劳动教育,构建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协作劳动平台。创建“云端共享+在地实践”融合机制,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劳动教育成果数字档案。通过远程协作平台开展跨区域劳动教育项目,培育学生应对分布式劳动形态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形式的创新既传承了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本质,又通过智能技术拓展了教学空间、延伸了实践维度,使学生在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中,同步提升劳动技能、数字素养与创新思维。
创新打造虚实融合场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虚实融合特征,对教育资源供给提出系统性重构要求。非遗技艺传承面临数字断代风险、工业生产实训受限于物理空间壁垒、社区服务实践存在时空匹配难题等现实矛盾,传统劳动教育存在场景割裂、形态单一、协同不足等短板。要破解这些困境,亟需通过智能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深度融合,构建“虚实共生、协同创新”的智慧化资源整合机制。建设智能资源中枢平台,集成虚拟仿真车间、远程协作工坊、数字非遗工坊等模块,实现实体工具与数字工具的系统集成。构建“双场景”教学体系,设计线上线下联动的项目化课程,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开展产品原型设计,在实体车间完成制造验证。创新产教协同机制,搭建校企资源对接云平台,将企业真实项目拆解为云端微课程,同步建立线下实践基地。此外,建立智能评价系统,将数字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之中,完善多元化、立体化、数字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中特理论重点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