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自觉掌握和运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武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守正创新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以数字技术重塑智慧文旅新生态
第021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扫码关注!
自觉掌握和运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武器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守正创新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
以数字技术重塑智慧文旅新生态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笔记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聂朝昭 彭思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锻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巴渝强师,努力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要把坚持严格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督导相结合,促进教师师德修养从他律向自律转化。一是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教育家精神和重庆城市精神融入教师发展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一名教师矢志追求的精神标识和价值理想。二是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推动师德考核制度落细落实,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贯穿考核全过程,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强化对师生关系异化、学术不端等突出问题的处理,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师德考核的导向作用,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促进教师将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内化为职业行为规范,激励新时代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三是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师德师风和学风校风建设良性互动、同向发力,优化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法育人良好环境,培育公平正义、相互信任、彼此关心、鼓励合作的校园文化。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实现和教育质量提升。一是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培养,深化市、区县、校分级培养和协同推进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差异,以及不同学段、学校类型和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征与发展需求,扎实做好公费师范生教育、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系列人才支教、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等,聚焦基础教育“专业型”、职业教育“双师型”、高等教育“创新型”三型教师,不断完善“育师”“强师”“惠师”“尊师”四大体系,打造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努力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教师教育体系。二是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变”与“不变”,全面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深入贯彻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制定完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实施精准化、差异化数字素养专业发展计划,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三是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培养和退出机制,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畅通教师发展渠道,科学、系统地锻造全链条优秀教师成长机制,努力为教师全面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用心打造一流课程、一流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一流师资团队,培养教师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铸就科学有效、匠心独运的教学之道,着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个时代课题,教育引导新时代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强化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是从事知识劳动、价值劳动和情绪劳动的群体,持续巩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有利于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一是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整体水平,落实教师课后服务合理待遇、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缩小城乡及不同区域间、学校间的教师收入差距,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幸福感。二是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落实社会公共服务教师优先政策,保障教师在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优惠待遇。畅通教职工权益申诉渠道,坚决打击造谣和污名化教师的行为,对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为教师正名,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坚决捍卫师道尊严。三是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奖励,注重精神荣誉激励、专业发展激励、岗位晋升激励、绩效工资激励、关心爱护激励,特别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对标志性和高水平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大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名师奖等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讲好重庆新时代教育家的故事,加大对乡村教师、一线教师、业绩突出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通过城市灯光秀、轨道交通专列等载体宣传教书育人楷模事迹,让尊师重教融入城市文化基因,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