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体系、前沿数字技术、现实生活场景相结合,创新文化业态和文创产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和“兴”起来。
培塑产业业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推动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应用,大力培育在场在线、融合沉浸、个性多样的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实现传统文化产业向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版权产业转型。二要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鼓励推出优秀网络文创作品,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以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微电影等形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人气、促消费、展形象,拓展文化产品受众面,进一步焕新“出圈”。三要夯实文化人才支撑。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是迸发文化创意、推动文化创新、激发产业活力的源泉。要构建多层次文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综合运用选派进修、创作扶持、搭建平台等方式,加强对文化科技研发人才、传统技艺人才、品牌运营人才、内容创作人才的培养招引,充分发挥其独创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推出更多文创精品。
强化数字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动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翼”,实现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传播、发展的全链条融合。一要赋能文脉传承。数字技术可以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建立“数字档案”,通过高精度扫描和三维建模保存文物原貌。要推进公共文化云平台、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建设,运用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与应用,将其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视化、可体验的场景,让群众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引发情感共鸣。二要赋能立体传播。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发挥新媒体矩阵传播优势,运用可视化数据、动漫、微视频等新形式新手段,推动诗词、书画、戏曲、舞蹈等传统文艺创新表达形式,立体展示“国风”“国潮”的独特韵味,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实现创新传播。三要赋能创新发展。数字技术正在重构文化产业的底层逻辑,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全链条赋能。要盯紧前沿科技,通过政策扶持、融资保障等方式,积极扶持各类数字文化企业,稳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探索打造“文创IP”“跨界融合”等新发展模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优化文化消费体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智识支持。
深化文旅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来。文旅融合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重要引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社会参与,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产”的跨越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一要丰富内涵、驱动消费引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的衔接处、耦合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地域景观展示、体验项目打造、场景解说阐释中,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符码、文化典故,广泛引入文化演艺、影视展映、餐饮美食、体育赛事等文旅融合项目,通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群众体验感。二要用好载体、树立品牌聚流。将旅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人文主题旅游品牌,挖掘特色风貌、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推出休闲、研学、体验、创意旅游精品线路,提供高质量研学、文博、农耕体验等服务,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空间。三要强化政策支持、助推发展强流。对文旅业态培育、品牌创新等重点工作实施奖补,优化完善智能文旅服务数字化平台,打造数字文旅消费场景,鼓励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兴文旅业态,让群众在虚实之间穿越千山万水、在多元剧情中感受历史场景,把数字传播流量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增量。
(作者单位:市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