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当蝴蝶扇动翅膀辨识《红楼梦》里的法律法规给内心的诉求找到光亮古典文学史研究的“奇书”
第012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编前语
当蝴蝶扇动翅膀
辨识《红楼梦》里的法律法规
给内心的诉求找到光亮
古典文学史研究的“奇书”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3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渝版书架

古典文学史研究的“奇书”
——读邓新民新作《乌台诗案引论》有感
周勇

  新春伊始,读到一本“奇书”——邓新民先生的《乌台诗案引论》(重庆出版社2024年出版)。

  这是一部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大书,这在中国文学史苏轼研究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与共和国同龄,在网络传播和数字图书馆领域里多有建树。就是这么一位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热心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专家,几年之间却变身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研究者,写出了这部洋洋洒洒42万字的《乌台诗案引论》。

  众所周知,“乌台诗案”源于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给皇帝上了一则谢恩表,后被监察御史何正臣指认其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指控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进而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的冤案。由于御史台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而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史称“乌台诗案”。这是研究苏轼和中国古典文学史的一大课题,古往今来论著汗牛充栋。

  一般而论,在这个领域里要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需付出经年累月,甚至皓首穷经的努力。然而,邓先生这么一个古典文学史的外行,却在几年间弄斧班门,成就卓然。

  这,全拜新科技所赐!

  通观全书,这是一部交叉学科的著作:既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研究古典文学史上乌台诗案的新作,又是在古典文学史研究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研究而形成的新作(充分运用网络搜索功能,巨量地占有资料),充分显示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已经可以运用它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了,“数字史学”似乎已见端倪。

  该书之“奇”一,在于运用信息技术,几乎穷尽了乌台诗案的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该书是从10个方面组织的关于乌台诗案论述的引文集合。全景式地展示了以苏轼为主角的乌台诗案这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公案全貌。这样的成就是传统的靠人力寻章摘句研究方式所力不能逮的。

  该书之“奇”二,提出了“古代自媒体”的创新观点。自媒体是学者们分析博客发展时引入的一个概念,意思是进入门槛低,可以自由选择。作者在研究乌台诗案时发现,涉案的诗文大部分不在弹劾者提供的印刷文本中,主要来源于传抄件。作者发现除了“正规”的传播渠道之外,民间还有进入门槛低、可以自由选择的其他传播渠道,比如口头传播、传抄和题壁,其本质与现代的自媒体是一致的。作者据此提出了“古代自媒体”这一概念,并引述了大量涉及苏轼应用古代自媒体的资料,创新性地搭建了一个研究古代自媒体的框架。作者进而指出,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对于古代自媒体的管理,至迟在周代就有利用自媒体了解民情,引导舆论的“采诗”制度,此后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有管理自媒体的法律条文。

  该书之“奇”三,以“引论”的方式研究古典文学史。这种命名为“引论”的写作方式,类似于文摘和综述而又与之不同,是按一定观点组织起来的某专题众多论述的引文集合。在作者看来,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写成一部研究乌台诗案的学术专著并不难。但作者发现,所见史料中一些呈现矛盾状态的学术讨论,源于对相关领域的文献、史料的掌握远远不够,便想到用“引论”的方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较快掌握相关领域,特别是前沿状况的快车道。这种写法有三个特点:

  一是全景,让读者比较容易地看到全貌,提供一个看到全貌的快车道。为了全面了解苏轼,作者制作了苏轼全集的纯文本文件,编制程序统计出了苏轼全部诗文中运用的不同汉字个数为6200余字。结论是,这是个用字数量超过一般中文写作的大家,如前辈杜甫使用汉字约为4500个。作者编制了较为完整的中华成语电子表格,统计出以苏轼诗文为源头创生的成语数量在400个以上,这个数量在中文写作大家中也是非常靠前的。

  二是聚焦,通过适当编辑显露社会记忆中容易忽略部分。有些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一边倒的意见,将一些可能有价值的不同意见淹没掉,使后来者可能不知道这些不同意见。作者搜集了相关的全部文献,逐一摘录编制电子表格,发现在找到的近200篇论文中仅有少数几篇有不同意见,这些不同意见虽然言之成理,但有被淹没之势。如,在既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苏轼在黄州时“经济拮据,处境艰难”,但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其“经济上也看不出十分拮据”。经过信息统计方法后,认为苏轼“夸张地称穷”,“无非是为了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怜悯和朝野舆论的同情而已”,提出了这一容易沉没的观点。

  三是交合,通过文献内在关系揭示创新可能。现在经常提到的“共词”实际上就是将信息放在一起,发现其内在的联系,进而发现新的关系,提出一些表现这种新关系的理论和概念。而适当的文献编辑整理方式可以为读者提供这方面的便利。

  总之,这是一个学者运用新媒体、新理念、新技术研究历史,尤其是古典文学史的一个成功尝试,开辟了苏轼研究的一片新天地。我想,这对于今天的研究者、爱好者、写作者,都是大有裨益的。即使是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横空出世的今天,这样的研究成果也是可以傲然屹立于时代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