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人类文明史中的平凡匠人徐克的武侠电影过时了吗?古道·义渡易师傅《盛开在渝州大地的山茶花》
第008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致敬人类文明史中的平凡匠人
徐克的武侠电影过时了吗?
古道·义渡
易师傅
《盛开在渝州大地的山茶花》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道·义渡

倪德生

  如果说万里长江是一条贯通中国的大动脉,那么,长江支流梨香溪,无疑就是一条连接渝黔两地的肌性动脉。

  梨香溪发源于云贵高原大娄山区,流经贵州、重庆两省市,在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汇入长江。

  梨香溪流经的地方,森林茂密、物产丰饶、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因此,长期以来,梨香溪和它沿岸的古道,就是行人往来及货物搬运的热线。

  长江上大广船运来的盐巴、布匹、火柴、煤油等,经这里运往坪上后山地区;坪上后山出产的大米、松油、木材、茶叶等土特产,则由这里送出山外,经长江上的大广船运往重庆、宜昌、汉口、南京、上海等地。

  从早到晚,大路上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热闹。脚步声、马蹄声、喘息声、号子声、挑夫的吆喝声……在山岭沟谷中此起彼伏、久久回响。

  一条古道,承载着岁月的风雨,记录着生活的苦乐,同时也带来一方经济的繁荣。

  伴随着交通的发展,今天,古道上川流不息的景象早已谢幕于残阳斜晖中。然而,古道上的一处处遗迹,却仿佛是刻进了历史之树的一道道年轮,时时勾起人们对岁月的感悟和时空的怀想。

  在这些遗迹中,要算梨香溪上的一个个渡口最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曾经很长时间,仅蔺市河口至两汇场的30里河段,就有多达五六个渡口。现在,它们大多荒芜废弃,只有石沱镇境内的毛家沟渡口还在一如既往地坚守。

  说到毛家沟渡口,就不能不说到当地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陈万老爷。

  据当地百姓讲:生活于前清时期的陈万老爷,是毛家沟一带最大的绅粮,方圆十几里都是他的田产和房屋。同时,陈万老爷也是一个热心公益的善人。

  早先,梨香溪上只有一排跳墩供人们过河,只要溪水上涨,跳墩就不能通行,而且常常发生洪水冲走行人的悲剧。于是,陈万老爷承头兴办了毛家沟义渡:他出钱打造渡船,并捐出自己临近溪边的几亩田土作为义渡产业,摆渡人的工资及渡船的维护费用,都从这几亩田土里提取。人们在这里乘船过河,一律不收过河钱。

  也就是从那时起,毛家沟渡口作为公益性义渡,延续了好几百年。

  今天,毛家沟义渡的摆渡人名叫张桂华,石沱镇歇凉村人,一个五十出头的中年汉子。他告诉笔者: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毛家沟义渡也没有改变其公益性质。那时候,摆渡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附近村民筹集,东家凑两碗米,西家凑一把菜……勉强维持一个人的生活。

  几百年来,毛家沟义渡究竟换了多少摆渡人,张桂华不清楚,但他却知道,自己是张家第三代摆渡人。

  爷爷胡须全白了,还在推船摆渡;父亲推了30多年义渡,直到70多岁,实在推不动了,才交到张桂华手头;张桂华从小跟着父亲在渡船上玩耍,稍微长大一点儿,就帮着父亲划桨、撑篙、搭跳板。

  那些年,来这里过渡的人可真不少啊:有公干的官员,有远行的客商,有挑担的力夫,有赶集的乡亲,有到河对岸种庄稼的村民……每一渡都是人欢马叫、热闹非凡!

  渡船上挤满了乘客;挤满了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挤满了装粮食及各种土特产的口袋、筐子、篮子、挑子;挤满了锄头、犁耙、水桶、粪桶等农具……每当摆渡到对岸,看见乡亲们热热闹闹下船离开,张桂华和父亲的心头都会涌起无法形容的自豪感。

  张桂华接手义渡这些年,毛家沟义渡发生了太多变化:渡船由竹蓬船换成了机动船,再不用淘神费力地撑篙、划桨;长江及其支流上的渡口一律纳入国家统一管理,摆渡人的工资由政府发放,再不用乡亲们筹集;梨香溪两岸,修起了四通八达的公路,古道上的行人日渐稀少,来过渡的乘客自然也越来越少。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梨香溪上的好多渡口都撤了,但由于这一段河上没有桥,为了方便群众,毛家沟渡口依然保留着,而且依然是公益性义渡。

  平常日子,来这里过渡的都是当地村民和上学读书的学生娃,一天也就那么两三趟。然而有时候,遇到村里有危重病人或村民有急事,哪怕半夜三更,张桂华也会立即爬起来,推船把乡亲们送到对岸去。

  每天24小时,最让张桂华挂念的,是梨香溪水位的涨落。

  对于像梨香溪这样的小河,上游一场小雨,就能让下游陡涨几米高的洪水。这种水,多是在半夜不声不响地涨起来,乡亲们形象地称之为“强盗水”。

  一场强盗水,往往就能把停泊在岸边的渡船冲到下游几十里开外。一旦有涨水的迹象,张桂华就必须整日整夜守在渡船上,时时注意水位变化,并随时根据水位的升降挪动渡船,通常是两三个通宵都没法合一下眼。

  由于张桂华的忠于职守,毛家沟义渡从来没出过安全事故。周围乡亲对张桂华的反映很不错,他每年都能领回一张奖状或一本荣誉证书。

  近年来,三峡库区的渡口和码头建了微信群,监管人员每天发信息,公布库区天气变化和水位涨落。张桂华感觉心头的负担比原先轻松了很多。

  只是每当他仰起头来,望着不远处高速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脸上总会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惶。

  或许是他在担忧:难道自己真的是最后一代摆渡人吗?兴办了几百年的毛家沟义渡,真的就要消失在自己手上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