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75岁的导演徐克携《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重回武侠电影。
徐克及他的武侠电影可谓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典范,其代表作有《蜀山传》《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黄飞鸿》系列、《七剑下天山》等,徐克及其他电影人成就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侠电影的巅峰时期。
近年来,武侠电影发展式微,这与优质武侠小说的匮乏、功夫明星的青黄不接、市场环境及观众群体的变化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我国自古就有侠义精神,从《水浒全传》《包龙图公案》《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施公案》等侠义公案小说中,就能看到古人在身处现实苦难时对侠客匡扶正义寄予的期待。
之后,新武侠小说融入了感情戏,“武、侠、情”也成为了新武侠电影的三个重要元素。如《黄飞鸿》系列加入十三姨这个角色,就是神来之笔。仗剑走天涯成为国人独有的浪漫。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贡献给世界电影的一种独特类型。它以各式侠客为主角,以神乎其神的武术技巧为特点,刻画宣扬侠义精神。
国人心目中的正统武侠电影,是以中国武术和侠义精神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电影。武打正宗能体现出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行侠仗义匡扶社稷能体现出国人的家国情怀。
2025年伊始,徐克携《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强势归来,这离他上一部正统武侠电影《龙门飞甲》(2011)已过去了14年。遗憾的是,这一次没有得到新老观众的一致认可。
本以为“金庸超级IP+徐克武侠号召力+肖战的流量”,这个“铁三角”能成为票房保障。然而,“徐老怪”也会有意外。
不少观众觉得这部电影叙事不稳,交代不清,剧情拉胯,特效不仅没能为武打加分,反而成为最大败笔。
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最核心的三个创作元素是:故事、人物、主题。这才是电影成功真正的“铁三角”。电影本质上仍然是叙事艺术,审美仍然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视。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最大的问题是故事和人物不够扎实,主题思想大于内容和形式。
叙事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生硬不合理,观众难以理解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动机,郭靖母子行为转变有突兀之感。欧阳锋走火入魔突然进入战场,从武林野心家突变为民族英雄,以一己之力差点挑掉蒙军大汗,这个转变的合理性与分寸感,也难让人信服。
好的片子仍然靠故事细节、人物情感打动人。如果故事拉胯,再好的演员和主题,都难以撑得起一部好电影。
在我看来,文艺创作三要素中,故事是骨架,人物是气息,主题是灵魂。这三者缺一不可。
徐克不是老了。我相信他是懂武侠、懂改编、懂叙事的,他只是不想重复过去的创作,他想改变,想超越自己,想使用新特效技术。
他只是忽视了,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一样,是取与舍、藏与露的艺术。他想取的多,该舍的没舍,该改的没改,露得太多藏得不够,最终难以在电影江湖上突围。
在观影前听到了一些对影片的负面评价,但我依然选择了买票。这些年,我们欠徐克的不止一张电影票。
真正的武侠迷,就算是为情怀,为徐克,为中国武侠电影,为过去那些美好岁月的陪伴,也会给武侠电影站台。
徐克“廉颇老矣”了吗?他不是不懂武侠,只是用力过猛,想表达的太多。
不管是江湖叙事还是神话叙事,旧瓶要装新酒。在类型叙事中注入现代性的新思考与新表达,这也是新武侠电影需完成的现代性转化。
尽管《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上映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武侠电影如其他类型电影一样,不会过时或者消失,这个类型虽然小众,但定有它特定的喜爱人群。
侠义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相信会继续有人来擦亮我们的文化瑰宝。
徐克之后,谁将成为下一个中国武侠电影的提灯人?
(作者系重庆文理学院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