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名为“封号圈”的群体浮出了水面,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媒体接获大量关于短视频平台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的投诉。“封号圈”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或借此敲诈牟利,或提高名气“收徒”获利,行径令人不齿。
从报道来看,多个短视频平台博主的账号遭遇了无端封号。有的博主发现账号消失,还收到举报者“说话特别狂”的私信;有的博主收到“不给钱就封号”的威胁,起初不信结果账号被封;更有博主表示,账号莫名其妙就“没了”。
正常情况下,若博主发布的视频内容违法或违反平台规则,网友举报、平台封号无可厚非。但“封号圈”所针对的账号并无违规却遭封禁,这显然不正常。媒体进一步调查发现,有的举报者甚至还通过“收徒”获利,更多的则是诈骗行为,这无疑严重侵害了博主的正当权益。
目前,相关平台对“封号圈”的打击行动效果还十分有限。例如,某平台曾封禁恶意举报的水军账号超3000个,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嚣张气焰。然而,“封号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利用拼音、谐音等方式,改名为“fh圈”“凤凰圈”等,躲避平台监管。
受利益驱动,“封号圈”利用了平台举报处置的漏洞,胡作非为。这暴露出平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封号圈”的举报截图未认真核实甄别;二是对恶意举报者偏听偏信。平台若能对举报材料严格审核,对博主视频内容进行复核,识别恶意举报并非难事。但由于短视频平台用户众多、业务量大,平台受理解决举报的人员投入不足,处理程序机制不完善,致使虚假举报材料轻易通过审核。
因此,被“封号圈”盯上的相关平台,必须汲取教训,完善健全举报处理机制。如,平台可以利用算法对举报信息进行初步筛选,精准识别恶意举报行为,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还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向被举报方和举报方反馈审核进度和结果。此外,受害者也应勇于和善于维权。如收到陌生人转账威胁私信,应固定证据,及时向平台举报或向公安机关报案。有关部门对涉嫌诈骗的恶意举报人,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惩治。
“不给钱就封号”无异于勒索。“封号圈”恶意举报导致他人账号被封禁,是侵权行为,严重者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遏制这类行为,需要平台方、受害者、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打击,让“封号圈”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