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系统推进红岩文化育人体系改革将重庆城市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以“三个融入”推动重庆城市精神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同频共振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系统推进红岩文化育人体系改革
将重庆城市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以“三个融入”推动重庆城市精神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同频共振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三个融入”推动重庆城市精神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同频共振

荣继伟 廖坤龙

  城市精神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重庆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其“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犹如一把钥匙,蕴含着解锁新时代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成功密码。一方面,城市精神为青年成长定向赋能,让青年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释放城市活力;另一方面,青年为城市精神蓄势焕新,助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发展内驱力。因此,要在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挖掘好运用好弘扬好重庆城市精神,促进城市发展与青年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价值融入:塑造以城市精神为内核的青年发展价值体系。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应以重庆城市精神为价值锚点,深度融入“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价值理念,全方位引导与激励青年成长成才。一是明确价值融入的青年发展目标导向。深入挖掘重庆城市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深层含义,将其融入青年个人成长、职业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参与等多元领域目标,如在职业发展方面,要激励青年紧密围绕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制定具有挑战性的职业目标,在新兴产业领域争先创优。二是架构价值驱动的青年发展总体规划。谋划制定以重庆城市精神为价值内核、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新一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为青年高质量发展绘制清晰蓝图;广泛汇聚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界资源,搭建跨领域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助力青年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三是构建价值传播的长效动能机制。组织专家学者、思政工作者、优秀青年代表等进行深度挖掘、精准解读、分众宣讲,做实做优做强重庆城市精神内涵的“青年化阐释”工作;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与新媒体快速传播的优势,制作《重庆城市精神人物志》《重庆城市精神在身边》等系列专题节目与网络短视频,讲述体现城市精神的感人故事与先进事迹,激发青年情感共鸣,提升传播效果。

  政策融入:完善体现重庆城市精神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应完善一系列涵盖教育、就业创业、住房保障、社会参与等各领域的政策支持体系,为青年践行重庆城市精神提供全链条政策保障。一是创新教育政策,促进精神培育。将重庆城市精神嵌入“大思政”育人体系,拓展以城市为主体的“大思政课”育人场域,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高效协同的“大思政课”体系;充分挖掘城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机构中的城市精神教育资源,打造线下教育实践基地,同时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创设以城市标志性场景为背景的沉浸式虚拟课堂,促进青年多角度感知重庆城市精神,筑牢重庆城市精神传承根基。二是优化就业创业政策,激发“双创”活力。持续加大“双创”精神培育力度,以政策投放、项目驱动等方式,培育青年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完善青年就业创业帮扶机制,构建“政策赋能、平台孵化、资金扶持、培训助力、行动引领”的全流程扶持模式;提高科技创新载体孵化质效,增加国家级、市级青创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数量,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激发重庆城市精神创新活力。三是健全住房保障政策,助推社会治理。精准聚焦青年群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住房需求,综合考虑年龄、收入水平、职业类别等多维因素,制定科学化、分众化、适青化的支持保障政策;加强社会治理理念与城市精神的融合宣传,广泛传播社会治理中的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促进青年多维度践行重庆城市精神。

  文化融入:打造彰显重庆城市精神的青年文化生态体系。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应深植于重庆城市精神,依托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涵养作用、扩大文化产业效应、传承文化创新基因,为青年践行城市精神提供厚重的文化底蕴。一是深植青年文化生活。除传统文化节、艺术展、文艺演出外,通过举办“重庆城市精神沉浸式体验剧”、开展“城市精神户外挑战赛”等适青化活动,创新青年文化活动形式;结合城市规划,在空间设计、景观布置上融入城市的历史故事、价值理念,推出兼具城市精神与青年文化的特色地标,让青年在日常生活中沉浸式感受城市精神的文化涵养。二是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文化特色,有机融入重庆城市精神,规划青年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特色小镇等文化功能区;拓展青年文化消费市场,推广文化消费补贴、文化惠民活动等,培育青年文化消费习惯,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消费模式;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精准营销能力,凸显城市的文化产业效应。三是赋能文化传承创新。鼓励以重庆城市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创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青年文创产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鼓励文化机构、企业及个人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传承城市精神的文化创新基因。

  (作者单位:重庆市团校,本文为“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专项调研课题:2025QN02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