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红岩文化育人体系改革”。红岩文化是英雄之城重庆的鲜明红色标识,红岩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重庆作为红岩精神的发源地,先天优势、比较优势突出,肩负着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赓续红色文化血脉的重大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用好红岩文化资源,系统推进红岩文化育人体系改革,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凝聚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夯基固本。
深化研究阐释,构建红岩文化育人的理论体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不断深化对红岩文化的理论认识,系统开展学理化、体系化研究阐释,为红岩文化育人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是把握红岩文化的科学内涵。要充分用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智库等研究平台,加强系统研究,开展有组织科研、“集团军作战”,创新红岩文化育人话语体系,推出一批有分量、叫得响的理论研究成果。二是挖掘红岩文化的思想价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要挖掘运用好红岩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强大思想引领价值,汲取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养分,并将其转化为坚定信念、干事创业的思想力量。三是弘扬红岩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发挥好红岩文化在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红岩文化深度融入其中,让红岩文化在传承弘扬中绽放时代光彩。
拓展育人版图,健全红岩文化育人的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聚焦不同教育场景,突出融合导向,推动红岩文化广泛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实现红岩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覆盖。一是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用好重庆红岩干部学院,按照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思路,改革创新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动红岩文化资源与干部教育培训的深度融合,提升其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赋能实效。二是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发挥“红岩思政”教育联盟平台作用,推出一批红岩思政特色教材、精品课程,形成资源共享库,推动红岩文化真正融入各学段思政课程,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大品牌。三是融入社会公众教育。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弘扬红岩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创新打造“红岩文化周”。推动博物馆融合图书馆、展览馆功能,定期举办与红岩文化有关的读书沙龙、展览展陈等活动,拓宽为民服务空间,提供全龄共享、融合开放的“嵌入式”服务。
创新宣传形式,打造红岩文化育人的传播体系。互联网浪潮下,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传播矩阵,是有效扩大红岩文化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一是丰富红岩文化呈现形式。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前沿科技,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场景,开发数字化展示平台,拓展网络育人阵地,引领红岩文化展示迈入数字化、动态化、具象化新阶段。二是打造红岩文化文艺精品。要鼓励倡导文艺工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红岩文化的内涵,运用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新时代红岩文艺精品。三是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运用文化创意赋能红岩文化资源,积极拓展“红色+”文旅新业态,打造红岩精品旅游路线,创新开发红岩文创产品,让人民群众对红岩文化可观可感、可认知可品味。
坚持科学谋划,完善红岩文化育人的保障体系。推进红岩文化育人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共同提升红岩文化育人实效。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校馆协同—社会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红岩文化育人体系改革有序、有力推进。二是加强法治保障。红岩革命旧址及红岩革命文物是红岩文化的鲜活载体。要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重庆市红岩革命旧址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结合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完善地方相关立法,确保红岩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三是加强资源保障。设立红岩文化育人专项资金,拓展资金来源,建立多元筹措机制,为红岩文化研究阐释、宣传教育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红岩文化专家人才库,打造一支了解红岩、研究红岩、深耕红岩、传承红岩的“红岩文化讲师团”。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