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 助力渝企“出海”行稳致远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 助力渝企“出海”行稳致远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政参考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杨果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农民生活更加美好、收入水平持续提高。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相互交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面临较大压力。乡村能否实现全面振兴,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看农民口袋富不富、收入高不高、生活好不好。因此,必须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落地见效。

  牢牢抓住农民工资性收入这个重点,加快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趋势明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持续向好趋势,但部分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仍然偏低。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偏低,这与乡村产业发展不足、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有较大关系。因此,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推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生产销售和休闲旅游等企业整合聚集,构建起以区县城为中心、交通干线为延伸、辐射乡村的产业园区布局。优化产业链组织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协同共建产业链供应链。建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持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富民的核心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前,重庆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够,增收渠道主要以土地租赁、村集体入股企业分红等方式为主,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通过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比例较小。特别是山区库区部分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办法不多、方式不活、机制不优。因此,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村企联合”发展,探索“村村联合”、部门+集体经济后进村、跨县域“飞地”等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一体化、规范化、数智化集成的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把集体经济组织打造成为引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

  持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重点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扩面提标问题。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过去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陆续出台对“超龄”农民工的建筑业“清退令”,大量在岗“超龄”农民工面临社保和权益保障“双低”,但清退又面临失去收入、无处养老的“双难”,如不解决好“超龄”农民工问题,则会影响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因此,要结合弹性延迟退休改革,加快出台惠及临近退休、“超龄”农民工的政策条例,建立健全覆盖“超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对弹性、灵活用工行业的社保参保率,促使更多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稳步实现社会保障扩面提标。

  以增进农民福祉为目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大和美乡村建设投入力度,也是改善农民福祉、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我市山区库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乡村基础设施落后,投资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缺少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基地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如梁平、石柱、忠县等区县虽有柚子、柑橘、黄连、莼菜等特色农产品,但“养在深闺人未识”,仍以鲜果或初加工产品销售为主,即使品质优但卖价低。此外,山区库区人口分散,区域性医疗、文化、体育、养老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布局不均。因此,要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高路网通达水平,加快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提档升级和基础网络延伸连通,深化推进“四好农村路”、城乡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强化供水、能源、通讯等保障,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推动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分类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不断提升村容村貌。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优化县域教育布局,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执行总编辑、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