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rb/2025-02/10/012/2025-02-10-0122.jpg) |
1月27日,渝中区时代天街,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
春节期间,我市推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促销活动,为全市市民奉上新春消费盛宴。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紧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城市商业载体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推出一批“江崖街洞天”消费新场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中,消费是起基础性作用的。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如何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专访嘉宾
丁瑶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何建洪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强化制度设计
进一步优化环境夯实支撑
重庆日报:如何进一步强化制度设计,让重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更清晰、方向更明确?
丁瑶:应当继续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紧紧围绕建设重点来强化制度设计。一是在聚集优质消费资源方面,用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红利,研究构建国际消费促进制度体系。大力发展首发经济,以“首发”带“首展”促“首店”落“总部”,争取更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世界500强企业来渝入驻,持续丰富消费供给。二是在打造特色消费载体方面,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人口分布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商圈布局规划,将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自然禀赋与品质化、特色化、现象级消费载体建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兼具国际范、巴渝味的城市消费新场景、新地标。三是在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方面,积极对标发达城市和地区,持续增强重庆与全球消费资源的连通能力。针对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传统重点消费领域,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针对养老、托育、家政、护理、培训等新阶段服务消费的重点领域,加紧探索制定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明确服务流程、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指导。
何建洪:在制度体系设计与落地实施中,要强化点、面结合,既有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在“面”上充分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交汇优势,将战略优势转化为经济胜势。以重庆地处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叠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进一步争取国家层面对外开放战略率先在重庆落地实施,发挥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从“点”上系统优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制度体系,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制度优势。持续优化国际化服务业企业来渝的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大力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优化扩大开放政策;切实强化以制度创新保障消费要素培育,落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合作试点,并逐步扩大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优化完善针对会展展示商品等临时入境商品的税收制度。
推动模式创新
进一步打造特色消费载体
重庆日报: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除了要有规划,还得有载体。那么重庆该怎样进一步打造特色消费载体呢?
丁瑶:打造特色消费载体,一要对标国际一流消费城市,加快强化高端消费载体和场景建设,推动核心商圈升级。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化面积,重新布局商业设施,以消费体验为核心,综合考虑消费者的购物、旅游、餐饮、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等需求,融合打造主题公园、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步行街广场等多种业态,提升消费者的休闲消费体验。二要结合青年人群需求,打造消费新场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商圈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商圈。三要充分发挥重庆网红城市的吸引力,着力打造文旅融合消费载体。挖掘重庆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主题商业街区。四要围绕重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夜经济,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和创意街区。在南滨路、洪崖洞等区域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酒吧、夜市小吃、文化娱乐等夜经济业态,提升夜间游船、灯光秀、实景演出等特色项目的品质。
何建洪:首先,重庆打造特色消费载体需要平衡遍地开花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当前阶段应以打造拳头载体为核心,充分运用好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契机,在已经具备较强全国甚至国际性品牌吸引力的解放碑商圈、洪崖洞夜景观赏区的基础上,在两江新区潜心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娱乐消费场景,形成与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功能定位相似、具有同等影响力的新消费增长极。其次,重庆应致力于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博览会、展览会,发挥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桥头堡的地理优势,塑造特色会展城市名片。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博览会,培育形成国际性展会品牌;争取上合组织成员国地方领导人论坛、G20峰会、达沃斯论坛等国际会议来渝举办;持续承接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一带一路”侨商合作发展大会、重庆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大会等重要盛会。
拓展服务范围
进一步提升品质消费环境
重庆日报:怎样构建“重庆服务+全球市场”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品质消费环境?
丁瑶:一是拓展全球服务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服务领域的双边、多边合作交流。例如,通过举办国际服务贸易论坛、展会等活动,搭建重庆与全球服务业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服务贸易的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服务贸易合作格局。二是提升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和支持重庆本地服务业企业“走出去”,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开展跨境并购、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三是优化品质消费环境。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消费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包括加大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重点领域和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等新兴消费业态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何建洪:一是充分释放口岸开放效能,利用重庆已建成的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在西部地区开放口岸数量位居第一的优势,推动全域开放,全力提升重庆全面融入全球主要消费市场的硬实力。二是进一步构建“家门口”“买全球”基础,通过提档升级商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进口商品“智慧边检”,持续简化通关手续,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支持企业建设布局海外仓,拓展全球直采、进出口业务,迭代升级国际一线品牌来渝经营布局结构。三是提质升级在渝经营市场主体规模层级,打造全球优质市场主体集聚地。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的溢出效应,向外持续加大力度引进国际贸易品牌企业,在渝设立全球总部、地区总部或采购结算中心、仓储物流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等功能总部;向内则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渝开设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连锁店。
做靓巴渝特色
进一步提升重庆消费品牌美誉度
重庆日报:在做靓富有巴渝特色消费品牌,进一步提升重庆消费品牌美誉度、知名度方面该怎样着力?
丁瑶:要做靓富有巴渝特色的消费品牌,一要挖掘与塑造特色品牌,组织文化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巴渝地区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消费品牌的设计、包装、宣传等各个环节。二要打造具有浓郁巴渝风情的商业街区等特色消费场景,升级改造已有的商业街区,融入巴渝文化元素,如建筑风格上借鉴巴渝传统建筑小青瓦、雕花门窗等特色,景观设计上可设置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雕塑、壁画等。三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出一系列沉浸式消费体验项目,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巴渝文化的魅力。结合巴渝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民俗活动等,举办一系列特色主题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提升品牌和活动的知名度、美誉度。此外,还要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加强营销推广,线上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电商平台、搜索引擎等进行广告投放、内容营销、直播带货等活动;线下则可通过户外广告、公交地铁广告、实体门店宣传等方式,提高品牌和活动的曝光度。
何建洪:必须处理好制造与消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时尚等的协调平衡。首先是“传统工业城市”与“现代消费之都”城市印象塑造间的平衡。要通过活化利用原有的工业遗迹,把老厂区、老厂房变成网红打卡地,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打造出激发经济活力的新动力源、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的新“秀带”。其次是处理好“国际范”“中国风”与“巴渝味”间的平衡。长期以来重庆致力于发展有“巴渝味”的消费产业,累计培育中华老字号31个、重庆老字号368个,取得良好成效,但仍需要充分评估消费品牌、文化本地化对消费国际化的挤出效应影响,评估乡土化与时尚化需求间的对冲影响,在城市品牌宣传、城市形象定位中强化国际范、时尚感,防范过度本土化对潜在国际化消费的消减效应。再次是在“特色”上突围。重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在聚焦国际范、时尚化的基础上,在“特色”上下功夫,避免千篇一律。根据“不夜重庆”“梦幻重庆”“工业重庆”等优势打造独特的消费环境,实现差异化消费体验,提高对全球消费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