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很大,巴山渝水包罗万象。但这广阔天地,一步一步皆可抵达,一步一步便可丈量。
行走,让人与城深度联结。这一次,本报记者用7个故事,解读“新动能”、展现“新工程”、描绘“山乡变”、致敬“奋斗者”、落笔“千万家”、定格“春运路”、讲述“中国年”,刻印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勾勒出新重庆的多维面貌,编织起一幅立体的时代画卷。
行走,让人与城强烈共鸣。当机械臂划出优雅弧线,当机器轰鸣奏响项目强音,当小小村落变成“艺术小镇”,当劳动人民挥洒汗水,当千家万户阖家团圆,当春运归途熨帖人心,当春晚重庆分会场令万众瞩目,巴渝儿女强烈感受到——在这里,传统和转型相得益彰,科技与人文双向奔赴,乡村与艺术琴瑟和鸣,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响共振。
你看,成渝中线高铁中梁山隧道机器轰鸣;鑫景特玻内生产线高速运转;石柱小镇“绘”出艺术范儿;春运列车长王丹倾情服务旅客;停摆多年的电梯“动”起来了……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变成细腻的文字、生动的镜头,变成翔实的数据、真实的案例,呈现出一个活力重庆、美丽重庆、幸福重庆。
正是一步步行走,一次次丈量,让故事串联成珠,让城市立体丰满。这些看似独立的叙事单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成了新重庆的全貌——山城,是新意十足的,是创意不竭的,是绿意盎然的,是暖意满满的,是诗意充盈的。
在踏实地行走中,感受时代的脉动。这或许就是新重庆故事最动人的讲述方式——于工厂车间里记录产业蝶变,于田间地头看到振兴潜力,于万家灯火中照见星辰大海,于春运旅途中见证四通八达,于人间烟火处镌刻奋斗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