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出发,共赴阅读新程科幻、过去与现实的交响他在重庆写诗干预变老,并不违背自然深入解读改革关键词
第012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从创作出发,共赴阅读新程
科幻、过去与现实的交响
他在重庆写诗
干预变老,并不违背自然
深入解读改革关键词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责编谈】
他在重庆写诗

吴向阳(诗人,《明月陪》责任编辑)

  诗人李海洲为自己的诗集《明月陪》写序,他用的标题是“他在重庆写诗”,他有意用了第三人称。我理解他的小心思。第三人称的叙述会使评价显得客观、真实,而且权威。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写道:从16岁那个忧伤的夏天开始,他一直在重庆写诗,海枯石烂地写,孤傲、洁癖、自负地写,内心澎湃着伟大的汉语。

  孤傲、洁癖、自负,他为自己选定的评语是准确的。他怕读者看不到他柔软、凄美的抒情下坚硬的内核,于是迫不及待地自我表白。其实读者是懂得的。

  苏东坡评价子由“其文如其为人”。“文如其人”大致是不差的,但人文背离的反例也不少。不过像李海洲这样为人与为文冲突得如此尖锐的诗人,我所见就仅此一例了。生活中的这位诗人粗暴、直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骂骂咧咧,唠唠叨叨;阅读下的他却是一个精细得像瑞士手表的语言匠人。评论家何房子专门讲过李海洲身体里的“动物性”,或者说侵略性,也注意到他笔下对柔美的沉溺。诗人龚学敏简单粗暴地把李海洲解读为“披着狼皮的羊”:他看到了李海洲粗糙干裂的皮肤下跳动着的爱的小心脏。一个诗人矛盾如此,是很有趣的现象。也许李海洲需要这样的矛盾,来摆平自己的一生,这样他才能完整。

  作为一个图书编辑,为这样一位有鲜明特点的诗人编辑诗集,是有趣的,也是幸运的。

  《明月陪》是李海洲的第三本诗集。1994年,21岁的李海洲在成都出版社出版第一本个人诗集《竖琴上的舞蹈》,这是他起步阶段的作品,但已经显露出了对语言质地的刻意关注。2015年,他的第二本个人诗集《一个孤独的国王》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诗集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优秀抒情诗人地位。在随后的10年中,他的诗歌技术日益成熟,他的关切日益深入到心房、心室的中心,他理解了心脏搏动的震颤和血液流动的喧哗。该到他出大作品的时候了。

  《明月陪》这本诗集的策划始于2019年初,2023年底作者把选好的诗稿交给我,说,这是这几年的写作里所有能看得过眼的作品。即使在交稿之后,他还在不断修改、打磨,并补充一些新完成的诗作。诗集中的第一首诗《春风深埋》是他最新的诗作之一,直到即将付印时,他还在犹豫是否收入集中。好在诗友们对此诗的热爱给了他信心,于是我们才读到“爱人啊,我躺在云朵上飘/你什么时候救我下来?”这样一个一往情深的李海洲。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严苛,恨不得把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握在手里,研究它们的温度是否合适,色泽是否得当。到2024年底诗集出版时,距离最初起意已经相隔近6年的时间。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唯一的原因是作者写作太慢,选诗标准太高,要选足一本诗集的篇幅太难。经过残酷的淘汰,《明月陪》这本集子留下69首诗——69首诗,可能只是有的诗人两个月、三个月的产量。这里,我想起了诗人柏桦的一句诗:“你制造一首诗/就等于制造一艘沉船”。这句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在此我想这样解读:我们的写作需要去到远处,如果写一首就沉没一首,那对诗歌无益,甚至会阻塞诗歌的航道,破坏诗歌的生态。而《明月陪》中的作品,每一首都是精品,都是可以带着我们的汉语去远方的作品。这是多与少的辩证法。

  为优秀的本土作家服务,是重庆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本诗集无论是诗歌品质还是成书品相,都让我这个老编辑满意。但是,要跟这位“孤傲、洁癖、自负”(他在诗集自序中所言)的诗人合作,是不容易的。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他锱铢必较地调整诗稿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只好不厌其烦地跟着修订清样。就连封面的文案,他也与编辑一道,一字一字,琢磨敲定。这个过程费时费力,但他体现出的对写作的较真,对诗歌的敬畏,让我感动。好在我们有一个事业心强而且脾气好的出版团队,容忍了这么一位挑剔的作者,完成了这样一本经得住挑剔的优秀诗集。李海洲还在写,期待他的下一本诗集,自序的标题我已经帮他想好了——他在中国写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