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出发,共赴阅读新程科幻、过去与现实的交响他在重庆写诗干预变老,并不违背自然深入解读改革关键词
第012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从创作出发,共赴阅读新程
科幻、过去与现实的交响
他在重庆写诗
干预变老,并不违背自然
深入解读改革关键词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者谈】
科幻、过去与现实的交响

萧星寒(科幻小说作家,科幻小说《鲤鱼池》作者)

  大约20天前,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我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鲤鱼池》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鲤鱼池》写于2022年。当年夏天,重庆天气异常炎热,连晴多日,河流干涸,树木枯死,水电站因为缺水而无法发电,好些地方燃起了冲天的山火,犹记得重庆山火中那些了不起的英雄们。现实的种种,给了我写作的灵感。我开始设想,如果高温持续下去,全球冰川融化,重庆淹没于扬子海中,人类会有怎样的应对?我们的后裔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现在的我们?就这样,《鲤鱼池》的故事一点一点地铺展开来。

  书名里的鲤鱼池实际上指的是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42号艺术公园,在小说里是水生人的繁殖中心,是整个故事的起点,也是故事最核心事件的发生地,还是关于文明存续与互鉴的双重隐喻。

  在《鲤鱼池》中,我设计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现实线,段楠和程小葵在边吃边聊,重庆被淹没后会怎样。现实线是副线,主要目的是打通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另一条是未来线,水下纪元996年,陌刀和海沫在各自的族群中,为了一丁点儿利益而争斗不休。但两位主角非常渴望跳出眼前的困境,一边回溯水生人的过去,探究水生人与陆生人的关系,一方面展望水生人的未来,在强敌压境、即将亡族灭种之际,争得族群的生存权。

  和平年代,想要使用基因驱动技术,把锦鲤的基因注入人体,将其改造成半人半鱼的生物,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违反了一切伦理、道德与法律。然而,当大灾大难降临时,比如《鲤鱼池》中那样,全球冰川融化,所有陆地都被淹没在万顷碧涛之下,情况变得如此极端,族群延续成了第一需求,使用基因驱动技术,把人改造成半人半鱼的生物还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吗?

  水生人分为两大族群,鲛人和蛟人,各自奉现实线里的段楠与程小葵为楠神与葵神。鲛人是家族模式,家族的名字来自锦鲤的种类,如秋翠家族、别甲家族、金银鳞家族;蛟人则是帮派模式,帮派的名字来源于重庆“九开八闭”的17座城门,如朝天门、金紫门、储奇门。家族模式与帮派模式都已经过时,却在千年之后重现海底,就跟扬子海这个名字来自地质史上曾经覆盖重庆这块土地的大海一样,表现的是一种历史在未来的某种阶段性重复,但这并不代表我认为未来会是过去的简单循环。

  鲛人与蛟人内斗千年,恩怨情仇,谁是谁非,早已如一团乱麻,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然而,在他们的视野之外,大洋深处的鳌虾人已经在出征的路上了……螯虾人的到来,对应的是清末重庆开埠的那段历史。《鲤鱼池》也由此成为科幻、过去与未来的交响。我想说,不管蛟鲛两族之间的内斗如何厉害,都不过是茶杯里或者鲤鱼池里的小小风景。在时代洪流滚滚而来的大潮面前,或许根本就不值一提。

  在《鲤鱼池》中,我探讨了非常多的话题:什么才是优秀的文化传承?过去对未来有何指导意义?极端环境下个人的选择如何影响族群的走向?在故事上,我力求通俗易懂,将武侠、重庆与科幻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总之,创作时我全力以赴,争取《鲤鱼池》达到“外行有热闹可看,内行有门道可看”的最佳阅读效果。

  《鲤鱼池》是我以重庆地名为题的系列科幻小说之一。之前的《红土地》写地下,驱动对象为裸鼹鼠;《黄泥塝》写天空,驱动对象为蝙蝠;而《鲤鱼池》写海洋,驱动对象为锦鲤。它们共享“基因驱动技术”的世界观,聚焦大灾大难发生之后,人类的生存困境与道路选择。我之所以把故事放置于大灾大难之后,其实是想借助大灾大难的力量,毁掉现有秩序,给自己一个在小说里创建新世界的自由。同时,也是警醒读者,未来并不天然地比现在更幸福更美好,我们更要警惕那些坏未来的不请自来。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