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牢牢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方法论在守正创新中筑牢文化安全屏障深入挖掘巴渝诗歌蕴含的时代价值
第007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牢牢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方法论
在守正创新中筑牢文化安全屏障
深入挖掘巴渝诗歌蕴含的时代价值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挖掘巴渝诗歌蕴含的时代价值

《巴渝诗歌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研究》课题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诗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巴渝诗歌是巴渝先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的优秀作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巴渝诗歌,挖掘其蕴含的时代价值,赋予其新的文化活力。

  深入挖掘巴渝诗歌蕴含的民族正气

  民族正气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力量的表达,它既是个体内心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集体的精神风貌、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讲正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优良作风。巴渝诗歌蕴含的民族正气,首先是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如“寄言轩冕客,名利莫装怀”“万世清芬悬日月,元来得失一毫毛”等;其次是公平为心、以人为本,如“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东屯平田粳米软,不到贫人饭甑中”等,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再次是信仰坚定、笃守初心,如红岩烈士的革命诗歌,充满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烈士们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豪迈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巴渝诗歌所弘扬的民族正气,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下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提振精气神、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方面起到很好的涵养和促进作用,有助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深入挖掘巴渝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巴渝人民“质直好义”,巴蔓子、严颜、余玠、张珏等的忠勇爱国故事,传颂至今。巴渝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其一表现在忧国忧民,如“万里还家心似水,三年忧国鬓成霜”,表现出对家国命运的强烈忧虑;“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其二表现在同仇敌忾、抗御外侮,如冯玉祥将军的《再经夔门》:“打出夔门去,驱逐小倭寇。我曾题此语,刻在崖上头。”周子游的《口占二绝送知识青年从军》其一写道:“公理强权总未平,誓将投笔请长缨。男儿天赋好身手,不杀倭奴负此生。”慷慨从戎、保家卫国的爱国激情跃然纸上。其三表现在对前贤忠诚爱国的崇敬。苏轼游览忠州屈原塔时写道:“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旅夔诗人杜甫的忠义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世诗人,清代江权赞叹:“孤衷展转惟忧国,白发栖迟只自伤。”这些诗篇,千百年来依然动人心弦。要深入挖掘巴渝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传承,鼓舞和激励巴渝人民努力奋发、奉献国家、建功立业。

  深入挖掘巴渝诗歌中蕴含的道德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千百年来的巴渝诗歌,也不例外。先秦时期,《华阳国志·巴志》中就说:“惟德实宝,富贵何常?”鲜明地表达了巴渝人民尊崇道德,以德为宝的可贵观念。巴渝诗歌中蕴含的道德品质,表现在孝亲敬老,如“旨酒嘉谷,可以养父”“嘉谷旨酒,可以养母”;表现在勇敢坚毅,如王汴《水猎行》描写渔夫“老渔立船头,耿介若大将”;表现在开放创新,如巴渝的本土诗人一方面继承李白、杜甫等外来诗人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以开放的视野,进一步开拓了新的诗境;表现在豁达大度,如李远《题僧院》说:“不用问汤休,何人免白头。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等,表现了巴渝人民乐观开朗的精神。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正是我们研究巴渝诗歌发展历程的意义所在。

  挖掘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具体实践中,我们在梳理、挖掘巴渝诗歌时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古与今的结合,既重视整理古代的诗歌,也关注现代、当代的诗歌;二是雅与俗的结合,雅文学与俗文学各有所长,都应进行深入考察;三是内与外的结合。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当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将其汇入现代巴渝文化建设中,为新重庆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本文执笔: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浩,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范松义,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唐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