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牢牢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方法论在守正创新中筑牢文化安全屏障深入挖掘巴渝诗歌蕴含的时代价值
第007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牢牢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方法论
在守正创新中筑牢文化安全屏障
深入挖掘巴渝诗歌蕴含的时代价值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笔记

牢牢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方法论

曹高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农村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也强调,要聚力打造健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标志性成果,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必须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用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正确的改革方向,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审慎稳妥推进,不断推动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打造标志性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靶点”,在实践中要把解决问题作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突破口。一是用好“传家宝”。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求真务实精神,用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出实招,奔着现实问题去、盯着突出问题改,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推动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做到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二是聚焦“小切口”。始终把农民群众放在心上,真正了解农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把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三农”工作的堵点卡点痛点,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着力点,立足“小切口”,不搞大而全,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三是用好“试验田”。注重激发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各类改革试点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加强总结复盘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做到一地创新、全市共享。

  坚持系统集成,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农村改革综合性很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要树立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用好深化改革的重点论和两点论,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带动全局整体跃升。一是树立系统观念。着眼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立足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三农”多重目标有效兼容,把系统观念贯穿到农村改革全过程,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农村改革。二是突出改革重点。坚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出发,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把重心放在事关农业强国建设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积小胜为大胜。三是推动改革集成。全面梳理各项改革举措,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等,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推动农村改革举措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农民主体,从保障农民权益出发谋划改革。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体力量和最终获益者,要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把改革选择权交给农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出发,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做到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二是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保障农民合法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完善农民参与改革的机制和办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不断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三农”改革发展。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和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明确社会力量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中的辅助性角色定位,完善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办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服务“三农”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坚持蹄疾步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农村改革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必须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一是把握好农村改革政策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仍然要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做文章,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强化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应对“市场失灵”。三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树牢底线意识、强化法治思维,严守政策、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红线、底线,充分考虑区域差距和差异的现实约束,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农村改革行稳致远,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安宁。

  (作者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发展规划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