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不久前,《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文章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就包括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与策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世界、变革实践、推动发展的有力武器。在前进道路上,只有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强化策略灵活运用,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时代大势、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积极作为、顺势而为,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披荆斩棘、行稳致远,在科学把握战略与策略的辩证关系中创造新的“中国奇迹”。
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才能在历史进程中赢得主动、创造成就。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等,坚持实事求是,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秉承唯物史观审视和对待自身发展,既不超越特定历史阶段,也不滞后于历史进程,既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和风险挑战的冲击而改变自身的发展战略,也不因自身取得的发展成就和伟大变革而畏葸不前。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回应时代发展需要。科学的战略具有指引性、应然性、期待性,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指明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都深刻阐明了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保持战略清醒的必要性。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创造未来。
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实现全面系统发展。“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秉承系统思维、整体意识、全局观念,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既关注主流,也关注支流,既抓主要矛盾,也抓次要矛盾。
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战略一经形成和正式确立,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能随意改变、举棋不定、左右摇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任务,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接力跑,这些任务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在保持战略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强化策略灵活运用
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为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方法和转化机制,并在战略的指导下为战略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无论是战略的实施还是策略的运用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条件,实施战略和运用策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处理好战略与策略之间的关系,就要始终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前进定力,也要激发策略内在活力和回应能力,坚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形成战略优势、占据战略主导。
要坚持实事求是,增强策略的针对性。“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具有直接回应性、实践指向性,是策略始终具有现实应用能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不断增强策略的应用能力,就要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实事求是,从历史与现实、普遍与特殊、应然与实然的内在逻辑中,把握策略调整的现实动因和内在逻辑,不断基于现实需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策略。
要坚持创新自觉,增强策略的回应性。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策略活力,就容易出现患得患失、摇摆不定、进退失据的问题,就会错失发展机遇。创新策略是回应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事业中出现的新课题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创新型政党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既要保持战略自觉和战略稳定,也要保持创新自觉、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从而不断整合资源、变革秩序、推动发展。
要坚持系统观念,增强策略的实效性。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战略的制定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策略的应用同样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为此,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我们“站位要高,做事要实,既要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又要抓准抓好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既要算大账总账,又要算小账细账”,将策略的选取和应用置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之中进行考量,在不断增强策略实效性的基础上,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向纵深发展。
不断坚定历史自信,科学把握历史主动
汲取历史经验是增强历史自觉的重要基础,增强历史自觉是把握历史主动和时代主动的内在需要。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开创的现代化新形态和新道路。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走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条康庄大道,必须把战略和策略结合起来这一成功秘诀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
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理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成就与现实任务之间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大历史观,从最终目标、最高理想视角审视当前的紧迫任务;要始终坚持正确党史观,自觉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增强历史定力,保持历史耐心。在当前世界变局深度演化的时代背景下,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更不能一味等待、消极懈怠、畏首畏尾,而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急躁冒进、不急于求成。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世界眼光、胸怀“国之大者”,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把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对现实发展和未来目标保持历史耐心,处理好“古今中外”关系,确保我们制定的战略符合实际、行之有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
遵循历史规律,凝聚历史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趋势,但是人在其中并不是完全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而可以在科学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历史主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以主体自觉来掌握、利用规律,从而有助于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主体力量,确保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从而在共时性和历时性条件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发展凝聚起最为广泛的历史合力。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调研项目:2025QNZX017成果)